首页 -> 2007年第9期

浅论新时期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变

作者:肖卫华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有教学目标却没有自己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这些目标成为一种“附带”的目标。而各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似乎都具有相同的功能,能够完成所有的目标。每一种模式大致都遵循着同样的教学过程:准备活动——主教材的教学和练习——放松整理活动。模式结构如此单一而功能却非常全面,既要完成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又要完成情感、个性和行为方面的目标,这就产生了模式功能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因为单一的模式结构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理论中,虽然也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但在实践上却不能运用起来,能运用的,也只是针对传授动作技能的目标,而对于其他目标的实现却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这些模式的可操作性差,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因此运用起来随意性比较大,而且缺乏科学的评价手段,不能形成完整的具有反馈功能的操作系统。因此,改变新时期体育课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一、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是学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改革模式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是由人体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终身体育主张在受教育后继续掌握体育和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需的体育技能,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强调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主张体育生活化,通过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和情意的发展。这个教学模式要求体育课程把重点放在“发展”上、“个性”上、“身体差异”上。就是要求学生把学习体育贯穿一生,强调每个学生都可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要求冲破传统体育课程中僵化、统一的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广阔的学习范畴,强调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但这并非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同样的体育课教学,而是要每个学生都受到最好的体育课教学。同时,这一模式强调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和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要求不以竞技运动为教学规范,而是要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学校体育课程的体质、技能、技术教育思想正是中心课程观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反映。这一模式由仅仅重视技术、技能向重视技能、技术、体质、能力、个性协调发展转移,这正是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体现。终身体育教学思想就是要实现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应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以适应世界范围内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把握体育课教学改革。
  
  二、学校体育课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多元化
  
  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体育课教学目标不仅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体质作为首要目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强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主张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所以,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在空间上应从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技术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在时间上,通过体育课教学,不但要完成学生在学校期间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能力、兴趣、习惯,为其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把体育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上。体育课教学目标是编制体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依据,它决定着体育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制约着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体育教学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已经形成了多层次,从抽象到具体的体系,而要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有相应的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固守于某一种模式,使体育教学变得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体育教学的复杂性,不能反映学校体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要改变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最有效的途径是改变原来仅以动作技能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建模原则,为各种教学目标,如能力、个性的发展分别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使目标与教学结果之间具有大致的对应关系,从而增强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体育课教学内容要注重学校体育主体需求,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呈多元化态势,主要表现为健身需要、健美需要、娱乐需要、个性化和多元化需要。课程内容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实现终身体育。这正是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因此,要重视传授终身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竞技运动知识等;要使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竞技体育之所以仍然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的继承任务纳入到学校体育的基础教学中来。竞技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有两个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是选择项目时应考虑价值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生动性;二是要对竞技体育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加工,使之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
  
  三、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设计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受课程目标的影响,没有新的课程目标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必须服从于课程目标。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在对待有形目标与无形目标方面,始终注重有形的方面,即传授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忽视体育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意培养方面的作用。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要求有运动技能目标,还有情绪、态度、能力、个性等目标。目标体系中不仅有可测的行为目标,还有难以测评的反应探索、高级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目标。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符合当今新的课程价值取向,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模式的着眼点和目标。重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统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将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要求结合在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当中,保持学生、知识与社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平衡。学生发展离不开体育学科内容的学习。同时,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发展自己,一方面有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又需根据社会需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缺乏构成思维动机和线索的“问题”。课程的问题中心设计模式是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模式基础。在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内容和组织形式的设计将以问题为主线。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既关注教学内容又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让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掌握学科内容,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与教学的关系应是一个主动设计与创新的关系。体育教师应是教学过程设计构造和创新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着体育课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等。
  
  四、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重在教学过程中实现
  
  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是主体式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也就是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实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习的主体与对象合三为一,促进学生在自身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个过程包括:一是学习前根据学习任务和客观条件,确定自我目标,安排学习步骤和选择学习方法;二是学习中监控学习过程,反馈和调整学习行为;三是学习结束之前的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和补救措施;四是学习结束之后的总结性评价和为今后学习提出的建议。即自我计划、监督、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控过程。在自我监控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发挥是最重要的。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强化学生自我锻炼和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展,在学习中,促进学生寻求成功的感受,对学习中的不足学会正确的归因分析。此外,还应该注意教师“主导”的适时、适量、准确和个性化。学生的反馈意识、调节意识要不断培养使之形成。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总是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缓慢提高到自我监控的飞跃。这种能力的培养,一般应首先使学生有基本体育知识的积累。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失去了自我监控的“技术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树立自己明确的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控制学生学习、反馈和调整计划的行为使之成为自觉,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良.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法的探讨.教学与管理,2006(36).
  [2] 班玉生,胡大威.浅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教学与管理,2006(27).
  [3] 纵艳芳.浅谈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四川体育科学,2004(01).
  [4] 陈天石,郑鸿,陈传务,张涵劲.体育教学模式运用中的理性探讨.福建体育科技,2000(05).
  [5] 赵林萍.体育教学采用目标教学模式的探讨.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1(03).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