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调适
作者:周 红 杨倩茜
1.主观原因
(1)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索,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
(3)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的缺乏,往往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过高估计自己,又常常低估了社会与他人。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当自身的主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作为一种本能的反抗,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故意与外界对抗,体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
(4)青少年学生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青少年学生已接近或达到成人的水平,但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则相对不足,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种反差易形成心理上的不适与矛盾。同时青少年学生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复无常和起伏不定,自控能力较弱者容易走向偏激,一旦受到外界的某些刺激如学习负担重、升学就业压力大、人际交往受挫等,会产生客观环境与主体需求不相符合的感觉,从而导致心理烦躁、不满甚至厌恶,进而表现出某些方面的逆反心理。
2.客观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现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来要求子女。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又常自以为已经成熟,把家长的言行视为“老套过时”,把家长的严格要求看成“束缚”,同家长之间形成了“代沟”,导致了逆反心理的出现。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教师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③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这样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人组成的群体。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较为正常、合理。相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和网络进入家庭,一方面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也带来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
二、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对青少年学生而言,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有弱强之分而已。表面看起来这种心理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带有危险性,但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咎为“人格偏差”,更不能消极否定性地描述为“是非不分、好走极端、为所欲为”。我们应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全面地认识其利弊影响。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与负面效应确实存在。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与外界人为地对立或对抗;还具有偏激性,导致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严重者在不良因素的诱导下会滑向犯罪的边缘,危害家庭、学校与社会。但同时逆反心理也有它独特的积极作用。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诸如勇敢、好胜心强、能求异、能创新。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情绪不至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不作简单的指责与否定,又要千方百计消除其消极因素。只要我们办法得力,恰当处理,就可以兴利抑弊,使其从消极转化为积极。
三、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尊重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这样会使他们进步得更快。当我们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2.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它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受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首先,教育者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以自我品德与人格来触动感化学生,真挚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有效转变。其次,要认真研究逆反心理的特点,激励学生的上进心,爱护其自尊心,满足其合理的需求,诱导其行为,消除其逆反心理。再次,针对这类青少年学生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方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严格要求与关怀体贴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正确的教育。
4.重视心理辅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他们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如让学生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并教会学生对别人正确认识,公正评价,使学生既会自我调控,又善于自我解脱,自我振奋,从而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避免产生消极逆反心理。
5.开拓多种途径,综合疏导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具有相对复杂的原因,疏导、纠正这种心理要置于社会之中,与时代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应强调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综合防治,引导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鼓励他们正确对待社会、自己与逆境。改变学校、社会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好相互沟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尊、自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3]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