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认知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杜新芳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注重教学过程中教的方面,却大大忽视了外语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当今教育所倡导的研究性教学相背离。认知学习理论的引进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高度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知理论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起着决定作用,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英语阅读属于高年级阶段课程,在这个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和文化知识,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法律、宗教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二、认知语言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Chomsky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派受到了以G.Lakoff,R.Langacker等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的质疑和挑战。他们强调语言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如赵艳芳、陈治安等也对认知语言学做了积极的引进、解读和精辟的见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和认知是不可分的,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又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语言是一种认知技能。认知语言学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成功的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课堂参与与准备,即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1.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试图得出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的方法,如运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
2.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与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与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藉以执行语言学习任务的两大类学习策略;前者是指学习者用以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特别是在执行具体课堂任务和活动使用的过程和行为;后者包括对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心理过程的选择、学习时对学习的监控、学习后对学习的评估,换句话也就是指,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法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自我控制。
3.认知与英语阅读
认知在英语阅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认知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外语学习者除了个人的阅读目的外,还要利用其背景知识、语篇图式、词汇及语法的知识、与母语相关的知识及现实生活知识达到理解书面语的过程。
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它为认知理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平台,那么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认知技能,以下就联系英语课程性质与目标谈谈认知理论是如何体现在教学中的,同时教师应怎样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认知技能,帮助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及认知策略。
(1)隐喻认知。提高修辞欣赏能力是该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通过对英文原著的学习,课堂上要分析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英语修辞手法,如常见的simile,metaphor,personification和metonymy,synecdoche,ridicule等。传统的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即暗喻或隐语),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但是从认知角度讲,隐喻和语言密不可分,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认识事物的需要,是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基于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即相似的本质。和意义相关的修辞手法,无论是明喻、暗喻,还是转喻、换喻、拟人等,都离不开人对不同事物间的抽象思维能力,认知语言学称其为隐喻认知模式。例如课本中(1)You pass from...into a cool,dark cavern which extends..(2)...the maze of...streets which honeycomb this...这样的例句在该课本收录的文章中举不胜举。
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到隐喻的普遍性,花费一定的时间整理分析这样的例句,以培养学生的隐喻认识,就会给学生的阅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仔细一些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句话中都会含有隐喻,即使是在日常用语中,如face of a mountain,arm of a tree,etc.再如,以TIME IS MONEY为例,用于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用于time,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人们“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等: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
了解语言的隐喻性本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比喻性的语言及其习语,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能力,也能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修辞。
(2)词汇认知。认知语言学认为对词义在语句中的理解必须依靠人的认知能力,支配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是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源于人在不同语境中对它的“利用”;这种利用不是任意的,而是来源于人的认知联想,从而形成了词的有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而且这种范畴的边界不是固定的、明确的,而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了解到这些,学生可以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英语课程的词汇认知主要体现在一词多义现象和用词的准确及生动性。一词多义现象例子如第一册:
①Never has a scholarly work of this stature been attacked with such....句中stature主要指人的身高,此处用它的引申义——境界,水平,成就;
②The sign on...bore in austere letters only our name.austere可以指人艰苦的,严肃的,朴素的,而此处指朴实的,没有任何装饰的。
用词的准确及生动例子,如第二册课本中The Libido for the Ugly一课中的一句话:“...they are streaked in grime...”作者选用的grime一词就比dirtor filth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该城镇的建筑:全都被覆盖了一层黑色的很脏的灰尘,这样的描写既突出了该城作为煤炭之城的主要外貌特点,也表达了他的厌恶的感情色彩。
(3)语篇认知。英语课堂上对英文原著的分析和学习离不开对其的语篇分析和学习,尤其是结构和文体特点的学习,例如作者是如何做到了文章的衔接,是如何安排文章整体结构的。第二册第十课(The Sad Young men)是一篇说明文,作者Rod W.Horton and Herbert W.Edwards主要向读者介绍一战后由于理想破灭而感到失望的一代年轻人,他们别具匠心地进行构思,安排他们所收集的历史材料,使得文章介绍的历史材料多而不乱,结构一目了然,读者很容易就能跟上他们的思路,成功地做到了文章的衔接。他们选用了常见的三段论式,独特的是主干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每一段或两三段有一个完整的主题,这些主题又共同服务于文章的中心主题,而且这些小主题在每一部分的第一句就表达的清楚明了,最后自然地过渡到结论部分。例如Para3,Para5and6,Para 7and8,and Para9各部分自成一体,而同时它们又服务于文章的主题,不失为一个整体。
可见,不论是对隐喻的认识,同一个词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同义词间的联系与选择,还是文章结构的理解与欣赏都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紧密相关。教师若能在这三个方面成功地引导学生,既能培养语言能力,又能锻炼思辨能力即认知思维能力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在中高阶段调整学习策略,巩固和继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实现该课程的其他目标。因为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迎合了当今建立英语研究性教学的倡导,是在从“教——学”模式向“教——学——研”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曹春春.语篇分析.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宏芳.元认知与成人外语阅读.国外外语教学,2006(4).
[3]温建平.论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6(3).
[4] 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人才.外语界,2006(3).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 张汉熙.高级英语.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 J.Michael O’Malley & Anna Uhl 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Richards,Jack C.&Platt,John & Platt Heidi.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