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作者:张银生 刘金刚 刘爱民




  情感教育,是世界教育的一种趋势,它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成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而音乐教育,和这三点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培养情商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尔尼·戈尔曼将情商概括为五方面的内容。而这五方面的培养与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音乐中暗含逻辑性,如旋律及节奏的重复、变化、再现、因果对称、多样统一等。但它不是通过数字演算,而是通过声音的表达,对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行培养。音乐教育正是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如曲式、和声、对位法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音乐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精神品质、意识观念,并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道德水准高的人常常都能准确认知自身的情绪。
  情商包括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的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摆脱焦虑、灰暗和不安。这方面能力匮乏的人常常会情绪低落,掌握自如的人则很快能走出情绪的低潮,重新出发。
  音乐教育是妥善管理自我情绪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音乐教育可以用作品的音乐旋律调动听者的情绪,形成一种情绪场,使置身于其中的人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一种涵义,而情绪的调动可通过高情商的人带动低情商的人,进入另一种情绪状态。其次,声音与语言比较,没有清晰的概念,这也是音乐的非语义性。因此,当人们听到同一首乐曲时,对音乐所传达的内涵会产生差异,唤起不同的情感共鸣,使得积压在心底的情绪在瞬间得到释放,摆脱低落、灰暗的心情。一个人无论是集中注意力还是发挥创造力,将情绪专注于一点是绝对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情感的妥善管理和自制能力。演唱演奏也需要很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因为在演唱或演奏中会涉及到很多强弱或收放的处理,因此,通过声乐、器乐的音乐教育更加强了自身对情绪的管理。
  情商包括自我激励,即自己对自己的激发鼓励,要不断给自己定目标,并且在低谷状态时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这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除了在读书中获得养分外,音乐同样可以激励引导人登上人生的顶峰。
  从音乐史中不难看出,许多音乐家都有着坎坷的人生道路,但是他们通过音乐却表达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晚年生活的潦倒,经济的拮据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相反,最后十年,他创作了更加成熟的优秀作品,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弦乐小夜曲》等。还有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自我激励的精神,花费近四年的时间创作了他一生艺术的结晶第九交响曲,即《d小调“合唱”交响曲》,一部宏伟、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作品。同时,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使我们内心聚集一股强大的力量去面对挑战,拼搏奋斗,并且感受人生的真谛。
  音乐教育通过音乐作品中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等种种表现手段对人的心理进行暗示和影响,当学生处于低谷的情绪状态或缺乏斗志时,使其内心产生震撼,并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情商包括认知他人的情绪,就是感觉别人的感受,这是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具备同理心的人要能从细微的信息上察觉他人的需要。认知他人情绪也是德行、友谊与合作的需要。
  在声乐器乐的音乐教育中,训练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如在演奏、演唱中,要迅速、准确地识谱,不仅包括识别音高、音长,还包括感受音乐流动的趋向和作者所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在交响乐的演奏中更需要相互配合,只有能体会到合作者情绪细微的变化,才能使合作达到默契。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这对认知他人情绪的情商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的感受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是每个人的天性,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和净化着人们的心灵。音乐教学中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突出人文主题,能将知识技能渗透于人文主题中,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发现美、鉴别美、感受美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所做出的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心理反映。在音乐教育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就是情感活动的基础。富有情感是美感的最重要特征,审美对象能否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则是判断作品审美价值和音乐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的关系,比其他艺术教育中的这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因此,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凡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而那些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育教学,有悖于音乐的审美特点,很难获得成功。
  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出火花。”人类精神境界的高下,决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的结果,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相关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或养料,必须有切实而充分的生活体验和由此而产生的充沛情感。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它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视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随着音乐旋律用体态律动表现乐曲的情感,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使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审美体验价值也是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个体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前进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对艺术教育对智能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之获得健全的心理、生理发展,这是为培养创造力提供的前提之一。《史书·乐书》记载:“故音乐者,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乐的保健作用自古以来就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其次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为创造想象力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再次,音乐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右脑,使左右脑平衡发展、密切配合,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思维,以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育培养人的思想道德,这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条件。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过,音乐教育通过音乐音响作用于人的情感,能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这种思想境界,是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公而忘私、乐于奉献、敢于开拓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在这一点上,音乐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教育注重个性的发展,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正好是创造性,只有创造和创新能力才能显现出个性。比如说,一首声乐作品,演唱者在表现歌曲时,往往都会把自身的情感溶入进去,并且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处理歌曲常常得到较好的效果。音乐教育还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大家都知道,音乐是非语义的信息,不同的人对同一首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音乐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音乐欣赏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能力,而这种想象力,正是创新所必不可少的。
  音乐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如声乐、器乐、和声、作曲等。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现、比较、分析等提高音乐的思维能力,达到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创新离不开实践,音乐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尤其是作曲,是实践与创新的结合。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把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创作中,主动去创造美的音乐、美的世界,因此说,音乐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区海英.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