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试论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本元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潜能方面,美术课程较其他课程具有更大的优势。创新思维,从内容来讲是指首创的、前所未有的、能取得创新成果的思维。但就思维的形式来看,不可能有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它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互补与有机结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能只限于某种思维,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或交叉使用,并且有时很难截然分开。美术教育中,虽不乏逻辑思维的参与,但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好比“流水加工线”,每道工序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又不能任意缺少。形象思维则是“多网络加工”,思维的加工没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差异性,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这种思维不像逻辑思维那样是直线进行的,而是一种多途径、多回路的思维,它是通过直觉,运用自己大脑储存的知识“相似块”或“潜知”,使形象通过多渠道、多回路地渗入或重组,迅速作出判断或产生新的认识。由此,我们认为形象思维是创新的先导,创新思维常以形象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美术活动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了主要地位,学生通过视知觉的感受、陶冶,不仅发展了自身的表象系统,提高了对物象形态的敏感性,也为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增长,不断积累所需要的元素。各种类型的美术课程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最大发展,这些活动是学生创造力敏感表现的最佳时机。美术活动是最具个性的创意劳动,通过培养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术文化的润泽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为其身心的全面成长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十分强调美术与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人格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认为应该将学生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是美术活动所必需的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存留下来。可见,美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美术活动可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姿、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观察、感觉、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内心感受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和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锤炼。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美术教育过分强调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示范作用,教师一味地把描绘技法孤立地传授给学生,去“改变”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的人格过早地开始了内在分化,并向知识、技能方面偏重,把美术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技能训练,使每个学生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明显限制了美术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对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美术教育还有利于学生获得内心的平衡与稳定。新思想、新创意要求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参与,通过观察、理解和表现周围的事物,使学生的分解、合成思维得到锻炼,内心情感得到宣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与稳定,为其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构建较高的平台
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从美的角度选择服饰、美化环境,欣赏和评价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形成终生受益的审美素质和生活能力。我们可用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审美意识和兴趣。指导他们在观察事物本质的同时,注意事物的表象,认识其形体、空间、光色、材质、节奏、韵律、对称、均衡、对比、调和、层次、渐变等形式美的规律,尤其要经常欣赏高质量、高品位的美术作品,直接感受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和色彩变化,研究其造型组织和色彩组合规律,把握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则,使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生活的品位。美术教育所体现出的“真”、“善”、“美”的统一,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的体验,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发展,并影响着人的行为规范和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它还在净化风俗礼仪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以它所唤起特有的美感体验,表明其与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功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使人的感受功能逐步完善,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态度,从而能真正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如着装,单就服饰而言,只要上下装配套且与各种附件协调,即可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但如果与穿着者结合,则要对人的体型、相貌、肤色、发型、气质和修养等各方面因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做到人与服饰的整体协调,使外在的包装更好地体现内在的气质,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与完美。
四、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元的方法支持
美术作品作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精神物态化成品,无一例外地因其性质的精神特征而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并具备了历史的形态。美术家所感受到的焦虑、痛苦、欢乐以及自觉承担的使命使他们不断地向着未知的领域探索,不断发现新的感悟和创造新的形式。但是,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蕴含了无数可能性的时空,如何掌握这些问题是人类诞生以来恒久而常新的命题,也是始终困惑和苦恼着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因而,多元化便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普遍特征。如果说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便是崇尚多样性的艺术表现,主张多元化的价值观。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懂得:面对同一件事物,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会有相异的体验,每一种体验,都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表现。也就是说,每一个有关美术的问题,都有无数个解决方案,而不会限于一个“对”或“错”的答案上。当学生面对这种多样性的时候,就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寻找联系,不时做出取舍和判断,这时他们就会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语言或处理方法,以解决形式及技巧上的各种问题。因此,通过学习美术,能够使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机遇和挑战,用这种多样性去认识周围环境,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个性语言,针对不同的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通过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将使他们学会对人、对事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和判断,从多方面设计处理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驾驭生活。
参考文献
[1] [美]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