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中学美术教学素材的创造性组织

作者:杨剑涛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随着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新编中学美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的出版使用,素质教育理念和大文化、大美术观念得更加具体的体现和更广泛的实施。
  新版教材以及教学参考用书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素材编排、教学活动指导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丰富的拓展,为教学作出了明确的指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教材是相对固定、提炼、指导性的;教学参考材料也不可能包揽一切,代替教学。教学的实施是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和处理的过程。教师在深刻领悟素质教育精神,准确把握教材目的的前提下,创造性地选择、补充、组织、运用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行为。创造能力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后要求之一,更应该是贯穿教与学双边活动始终的行为与能力,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教育教学的灵魂。
  那么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如何将创造性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其灵魂作用呢?本文限于篇幅仅就教学素材的创造性组织进行探讨。
  教学素材的创造性组织应该分为三个层面。
  
  一、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教学素材的创造性分析
  
  教学素材的创造性组织首先是以分析、把握教材和学生情况为前提的。
  新教材第十三册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是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这是一幅新旧教材都选用了的艺术与文化史上都重大意义的作品。理解作品的表现内容、了解作品的创作语言、认识作品的作用与地位是本课的基本教学目的。新教材在主体画面和基本介绍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格尔尼卡轰炸事件的背景、创作轨迹、作者生平的介绍,还有作品细节指示、分析、评说以及欣赏的重、难点指导等内容,丰富了信息量,扩展了知识面,使这幅以立体派观念创作的作品有了可解读、可体会的基础。较之旧版教材简单的呈示有了长足进步。而且,以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材,我们还会发现,作为现代艺术肇始者、立体派开创者毕加索的这幅名作,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素质教育内涵。
  1.从促进人格发展角度,作品揭示了战争的丑恶与残暴、展现了艺术家的责任与良知,可以引导学生谴责战争、珍爱和平、思考社会,进而认识艺术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这可作为本课的情意目标。
  2.从大文化观角度,一方面作品涉及二战历史、涉及法西斯与独裁统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常识;还可以适当联系当今的恐怖主义罪行,使学生在史实与时事中拓展认知领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这是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
  3.从大美术角度,该作品的创作形式冲击了人的自发性审美需求和传统审美观念,正是拓展学生审美眼界、打破固有单一接受模式、认识艺术多样性的极佳契机。讲述毕加索艺术的发展与变化还可以适当比较欧洲传统艺术,联系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现代派艺术鼻祖塞尚等的艺术,使学生对丰富的美术史知识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开始积淀基本的艺术欣赏常识,并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既是本课的又一知识目标,同时也是能力目标。
  如果再深入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当时时代其他领域研究成果(比如心理学的梦境解析、潜意识理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术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其中的文化信息、教育因素是可以从各个维度去挖掘与开发的。有无这种开发、是否重视了这样的开发体现了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开发的深度、广度与适度,决定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水平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
  《格尔尼卡》编排在初中阶段第一期,学生刚完成小学学业,年龄决定了其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概念性、抽象性、理性程度低,有很强的形象性、直观性、感性特征;知识积淀又决定了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艺术常识和社会认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思维与认知能力的特点,重视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以直观感受、情感体验为基础激发求知欲、引领学生走进艺术与心灵、走进社会与历史。
  
  二、对教学思维层次进行创造性梳理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基本认识与把握,分解整合教学内容,可以梳理成以下创造性教学思维层次。
  1.感受战争的残暴性、灾难性、丑恶性,是认识战争,体会毕加索创作心态,理解《格尔尼卡》画面效果,激发珍爱和平愿望和体会艺术与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2.联系当今国际社会的恐怖事件,了解二战中格尔尼卡事件的丑恶性质,可以加深正义与邪恶、罪恶与美好的对比体验,有助于认识《格尔尼卡》的社会价值。
  3.如果结合学生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普遍存在的对传统写实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接受差距,可以使学生对《格尔尼卡》、对现代与传统艺术有更深的疑问和悬念,也更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理解作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4.想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格尔尼卡》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不仅要有该作品的创作轨迹、细节描绘、表现手法的基本信息,还需要和传统写实性艺术作比较、有心理现象常识作支撑,还要有毕加索艺术风格演变过程作钥匙。
  5.了解毕加索艺术的演变又需适当了解对他的艺术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其他艺术形式、艺术家。
  三、在教学素材的选择、补充、组织、运用中体现创造性
  在形成了这样的创造性教学思维层次之后,选择、补充、组织与运用教学素材就有了明确的中心。但素材是丰富的、庞杂的,需要采用扩展或压缩、深入讲解或点到为止等不同的方法组织和运用,才能使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1.选取、补充曾获普利策奖的越战照片《逃离美军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中那个被美军燃烧弹烧伤的越南小女孩的照片及她的后遗症介绍、非洲难民图片及背景介绍、恐怖事件中汽车炸弹幸存者图片及背景介绍、9.11事件图片及背景介绍等等材料,深刻揭示战争等灾难的残暴性、丑恶性。但这只应该是背景性素材,在组织运用中需很好地控制时间和讲述分寸,既起到作用又不可铺陈太重。
  2.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本身的欣赏与理解,可以补充典雅美为主的欧洲传统写实画面进行对照,也可以找到戈雅等以写实手法描绘战争、屠杀等的作品《1808年5月3日的枪杀》进行对比,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格尔尼卡》表现手法的不同,而激发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这是一个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环节,但也需控制,相对简洁,起到渐入重点的作用即可。
  3.补充毕加索早期写实观念作品、中期演变时期作品和立体派时期作品,使学生对立体派形成与特征有一定感受和认识;结合学生对画面的直观印象中恐怖、压抑、痛苦等感受的体验,反证《格尔尼卡》表现手法的成功。再补充人对痛苦、灾难等的心理反映常识,进一步说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艺术表达情感手法的多样性,使教学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得到合理的充分的解决。这可以是一个比重较大的环节。
  4.补充对毕加索艺术发展有较直接影响的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等的代表性作品,这是深入理解立体派产生的重要信息,鉴于学生的认知程度,也只应做浏览性介绍,但意义却较深远:一方面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美术史知识的逐渐积淀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艺术的相互影响,理解文化艺术在继承中的不断创新。
  5.以极少的时间呈现毕加索回答纳粹分子的话:“不,这是你们干的”及其背景并补充美军燃烧弹烧伤的越南小女孩潘金淑后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为世界上被虐待,被强暴和挨饿的孩子奔走。她发起成立了“潘氏基金会”用以帮助那些在战争中无辜受害的平民。并原谅投下炸弹的飞行员,与那个飞行员一起为促进和平而工作。这些看似一笔带过的素材却可以使教学思想得到升华,对学生认识艺术家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宽广博爱的高尚情操、博大深邃的思想境界有所助益。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对选择补充的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组织与应用,使教学成为积极鲜活的过程与生命。比如,在课时一开始就同时呈现典雅美为主的欧洲传统写实画面和《格尔尼卡》,并让学生表述自己的体验,利用学生的审美情绪引入教学;或者展示一系列现代派艺术面貌多样的作品,从这些“奇怪”、丰富的作品美在哪里切入主题等等。但是,无论怎样的创造,教学的基本目的的达到和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是纲、是本,不可偏移,不可文过饰非、本末倒置。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而富有创造的形式,对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探讨有着开阔的创造空间。本文仅就教学素材的选择、补充、组织与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当然也是一种思路的拓展与尝试。既然是创造性地研究,就必然会有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法,还有待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深入进行,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