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研究

作者:王淑芳




  关于师生行为方式,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对这个概念作出明确的解释。参考许多教育界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师生行为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具体选择的某种行为或形成的一些方式。师生行为方式是构成教育体系的要素之一,包括师生之间的规范、规则和道德礼仪等。既包括教师的行为方式也包括学生的行为方式,两种行为方式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育教学中的师生行为方式,就是在体育教学这个特定的场景下,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选择的某种行为或形成的一些方式。
  
  一、新课程标准下师生行为方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爱因斯坦说过:“能唤起对知识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是影响教学积极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示范准确,动作协调优美,学生就会很快领会动作要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生动、活泼、多变的教法,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学生则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回应教师。良好的师生行为方式使得师生双方都能以较高的积极性投入到体育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对教学氛围的影响
  体育教学氛围是由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直接感受的心理环境所决定的。现代体育教学越来越强调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与交流,使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调节学生的心态,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创设新鲜活泼的情境,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学生自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影响教师,主动和教师交流,融入情境中,从而师生双方相互作用,创造出融洽、民主、和谐和活跃的教学气氛。
  3.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学效果是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师生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良好的师生行为方式在教学中体现为师生之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共同上好体育课的合作式、民主式的教学过程。由于学生是实施体育的对象,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又是在室外操场上进行,组织工作复杂,师生之间直接接触多。所以,良好的师生行为方式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最终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4.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既要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又要向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行为方式可以把学生从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被动、服从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良好的师生行为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习惯,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同时,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最终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
  
  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发展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充分显示出新课程标准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在体育课程中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体育教师要由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指导学生去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最终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支架,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促进者。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体育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再是由外到内单向度的体育知识、技能的转移和传递过程,而是利用原有知识经验,通过与新经验的相互作用,发掘身体运动潜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师生行为方式中,既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项目标的共同实现。要求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通过师生行为方式把学生现有的体育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也要通过师生行为方式转变观念,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实现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相互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行为方式,不拘一格地完成教学内容,从而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有效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新课程既明确社会对培养人才的目标,又给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度,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个人的需求提供可能。当学生个体要求得到满足时,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更易于被他们接受。既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体育教育的平等性。在教学中,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感和对待学习的自觉态度及创新精神。教师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体育教学生态文化”,创设融洽和谐的人文氛围,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知识。
  
  三、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构建
  
  1.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行为方式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转变为传授与指导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掘潜能,帮助学生决定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同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富有安全感,不断受到鼓舞和鞭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积极评价,给予充分肯定。新课程的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生自己要把所学知识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吸收精神内涵,培养自学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培养其创造能力,并对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管得过宽,统得过死”,形成了教师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活动,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或很少与教师合作。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在具有一定控制能力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合作与交往。教师要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情境,提出新问题,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发掘,优化设计。通过与学生共同合作,积极互动,逐步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积极向上不断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行为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努力做到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学生要开展合作学习,这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改善同伴关系,发展道德自律和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很多时候,有的内容因为自身的特点无法进行合作学习,个体学习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体育学习中把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践,接受、探究相结合,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相长,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