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体育精神培养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

作者:章华雄




  以运动技术传习为体育精神培养的教学思路,不苟同自然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等教学思想,在于它确认青少年学生对体育全息图像的认识不是依赖思维,而是借助躯体,通过在运动实践中掌握合理有序的运动技术而实现体育精神。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竞赛促进教学、让体育教学达成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精神提高的目的。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知识传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主导地位,具有主导作用。体育教学在内容、方式、场地、师生互动等许多方面都有别于其他课的教学,因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最主动最积极最不可弱化的因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启发者,体育教学中所传习的以操作性知识为主的内容,及其价值意义都由体育教师点拨。教师的指导起到联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作用,只有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知识,才可以少走弯路,尤其可以避免错误动作定型的负面效应。
  体育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的教育、体育理论,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来决定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把勤奋学习和努力进取当作自己事业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做到一专多能,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创新,担负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遵循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规律,了解学生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体能状况、运动能力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点燃学生主动获取运动技术的热情。传习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本真要义,体育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向学生传授从事体育活动的技术和方法,才能体现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性。运动技术传习和运动实践并非单纯的生物改造过程,运动技术这样的操作性知识具有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对学生情感、精神的陶冶都具有独特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技术时,还要以自身的精神人格、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多种途径,引导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深刻体验生命的力量,昂扬生命的激情,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遵守规则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运动技术是操作性知识,运动技术的习得只有与认知性知识相互作用,才能得以体现,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以言简意赅的讲解点明动作的要领,以全面直观的示范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动作表象,以宏亮准确的口令迅速调动组织队伍,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掌握运动技术。反复的身体操作实践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基础,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从事技术学练,通过千百次的尝试,掌握“恰到好处”的程序化知识,增强信心,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如果抛开学练的实践作用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只能流于空洞的说教。然而,单纯的学练可能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体育课枯燥乏味。那么,教师应当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尤其要采取竞争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练能动性,提高学练的效果。
  1.在比赛中可以实际运用所学的技术,提高身体练习的效果。体育教学重在竞赛参与,在参与竞争中,学生能调动起潜在的能力,增加学练的数量,强化相关的神经肌肉通路,加固特定的条件反射弧,从而提高学练的质量。在竞争活动中,促进学生把学到的零散的运动技术和活动方法合理有序地组合到一起,进一步提高学练的实效。
  2.利用体育竞争的游戏特质,融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竞争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开放性,与青少年学生求新猎奇的天性相吻合。把难以导演、不能预测的比赛融进艰苦的学练中,能够激励学生满怀着创造与想象,勇于比拼,不断进取。此外,体育竞争的游戏特质,决定了学生的对抗不是为了物质利益的争斗,学生往往更关注竞争的过程,因而,竞争的形式使“参与竞争重于获取优胜”的奥运信念,在体育教学中得以落实。尽管在竞争中难免遭遇挫折失败的苦涩和失落,但是这些体验都源于学生“无目的而合目的”的真挚情感,从激励学生间接学习动机的远景来看,体育竞赛中的挫折,由教师点化后,学生定然会悟出“挫折教育”的持久的间接的价值。
  3.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积极体验。竞争既是力与美的比赛,也是行为意志品质的较量。学生在竞争中可以有机会释放淤积的能量、表达真实的自我、缓解学习的压力,这些强烈的感受会产生高效的自我动员效能,进一步促使他们以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使本来被动学习的学生受到感染,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社会化。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竞争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则的制约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从而培育他们的公平竞争意识,让他们懂得任何人无视规则,我行我素,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另外,在严格的竞赛规则制约下竞争,又可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促进个体团队精神的生成。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精讲多练,而且要以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学练的主体性;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竞赛也强化了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则失去了聚合力,如果没有合作,竞争则竞而不烈,因此会弱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培育学生的健康身心
  
  体育精神是体育全息图像的双向同构体,其核心就是通过体育运动,对体力、意志力、生命力的追求,也就是学生健康身心的体现。在体育精神的引领下,体育教学就是以运动技术传习为基石,激活学生的感性生命能量。所以,体育教学要在传习技术这个基础上,向学生心理领地延伸,铸造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承担起对学生身心培育的神圣职责。通过体育课,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完备,是体育教学应然价值的体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应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
  1.利用场地器材,创设教学氛围。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对学生健康的身心会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产生较大的影响,完好的器材、完整的设施、宽敞的场地、鲜艳的颜色,不仅能减少运动学练中的损伤,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的条件,创设合理、协调、有趣的教学环境,去激发学生的最佳情绪。
  2.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要遵循学生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在体育课的不同部分,采取相应的手段。在课的开始部分,变换准备活动的内容,力求多样新颖,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身心准备;在课的基本部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学练;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一些轻松活泼的练习,调整学生课中的身心负荷。在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手段。如在学习的巩固阶段,教师要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稳定特定的反射弧,并且强调动作的细节,对学生的练习及时评价鼓励,以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而在运动技术的运用提高阶段,就要多采取分组比赛、教学比赛等竞争的形式,深化对运动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体会和理解。
  3.把握课余体育因素。要增加校园环境中体育文化的含量,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例如,张贴体育宣传画和标语,举办体育图片展览,绿化、修缮、扩建体育活动场地、体育运动场馆,在校园内安放体育雕塑,等等,将学生置于一个浓重的体育文化空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具体的体育文化形态的熏陶,启示学生从体育课上只练体不育心的狭隘思维中走出来。要通过不同的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全息图像”的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既可独自进行又可结伴开展,既有锻炼休闲又有训练比赛,较之体育课,学生能够更自主、自愿地选择参加。在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但优化巩固课堂所学,而且可以丰富情感、磨练意志;不但强化体能,而且可以表达真实的自我、拓展生命空间。
  总之,体育教学的定位不在于只强调因自身局限而无法兑现的增强体质,也不在于一味追求技术技能的提高而不考虑学生自身特点需求,更不在于为满足学生的快乐体验而不事知识的传习。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应是从一步步操作性知识到运动技术传习做起,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体育的文化魅力,培育学生健全的身心,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这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2] 孙正聿.培养“人”:21世纪的人文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2(01).
  [3] 王岭.让学生在竞技运动中体验人格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