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艺术
作者:李卫中
一、淡妆——从教学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
从教学角度看,教学语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庄文中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功能、语言环境和基本要求》中曾指出,教学语言的功能有以下几种。表意功能:叙述、描绘教材的内容,说明、阐述学科的知识,分析、论证科学的原理;指示功能:要求学生做什么,指挥学生怎么做,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传情功能:表达自己的心理、情绪、感情;教育功能:在传授学科知识和能力中进行思想教育,熏陶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顺利地实现教学中的双向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要使课堂教学语言具备上述的四种功能,就需要重视语言得体的艺术。
1.从表达者角度和信息传递的角度说,需要用规范、准确、简洁的语言传递有效信息,避免冗余信息或信息缺漏。
规范是指就是应当遵守现代汉语所规范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系统。具体说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用普通话,不用方言,发音清晰,吐字准确,用词恰当,不出现病句。准确是指要根据教学目的,选用恰当的词语及表达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讲述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具有交际性,它自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信息,含糊不清或词不达意,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所以教师使用的语言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准确无误。准确性的另一含义是指教师的语言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语言深浅适度,学生易于认识、接受。精当的提问虽然并没有道出结论,但点拨在关键处,切实有助于学生主动、正确地去认识真谛,得出结论,这也是准确性的表现。简洁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言简意赅,清楚明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要点,抓住关键,予以精要的说明、解释。“得体性的本质是妥善处理好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不要走极端,保持适当的平衡。”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规范与创新、准确与模糊、简洁与口罗嗦是不同的矛盾体,得体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在这些矛盾体中寻求适当的平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教师独创性的教学语言风格、巧妙的语言策略,以及对汉语审美价值的独特理解。规范并不是意味着语词干瘪,句式单一,在规范、准确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新颖、丰富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习规范表达,又要注意留心为追求特殊表达效果而故意打破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学生所习见惯听的语词不断组合出新的意义,创设新的意境。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语言积累,有相当的语词储备,用时方能信手拈来,可以适当吸收一些新词新语以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在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适当使用模糊语言,不仅使语言委婉灵活,也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作品的魅力,深化作品的主题。另外,对某些教学重点循循善诱,重复讲述,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当然,围绕教学目标适当的重复是得体,重复过多就是口罗嗦。
2.从接受者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适应接受主体(学生)的心理、水平、性别、年龄等特点,以及特定的教学言语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所运用的形式主要是口语。王富仁在《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一文中曾指出:“在人类的语言中,口头语言永远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口头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直接性和整体性,它的直接性是由于发话者和听话者同处在一个时空结构中,它的整体性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心智等所有感觉、感受器官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即文本世界和课堂上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流程,师生的信息交流处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充满了变量因素。有许多事都是事先难以预料的,许多随机的情况无法在事先充分估计到,这就使得教学语言具有相当程度的语言即兴应变能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对待。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当时、当地、当场的某些因素和条件来组织语言,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的学生来设计语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浓抹——从美学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
从美学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在准确、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美感,具有感染性,使学生容易入耳、入心、入脑。“语言是诗,或者说,语言的性质中深蕴着诗的性质,即独特的、有机的、整体性的,深含着情感价值;从言说者角度说,每次言说都是独特的,把不存在的欲念转化为现实化的。”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塑造良好的教学审美氛围,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选择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语言,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顺利吸收教学信息。
1.生动优美,富有情感——与文本的适应
《新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本质时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科性质本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得语文教学语言比其他教学语言蕴涵着更为深厚而广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互为表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中,要充分注意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学者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周一农在《词汇的文化蕴涵》一书中曾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文化共舞是词汇发展中一条重要的旋律线,因此,当我们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训练语言技能时,必须要把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尤其是词汇教学,教师更应该向学生讲清词语的文化意义,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以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文化,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文课堂上即时即景情景交融的言语感染力,既可以调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从老师的话语中受到启发。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文字所带有的绚丽的色彩,感觉到每个句子所渗透的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语文教师要富有美感地将课文世界中诸多美的因素传递给学生,应当运用富有强烈艺术和诗意美的教学语言。《礼记·学记》中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简,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其。”可见古人已经知道运用多种方法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也可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语言是导引学生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的主要外因,这种言语活动越生动,越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越能引发学生深刻而良性的情感活动,言语就越具有美感和美的特性。
2.幽默风趣,善于调控——与课堂语境的适应
富有幽默的教学,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强化学习的记忆与理解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所用的幽默是指通过比较风趣的语言、谐趣的手段来委婉地达到有效传达知识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活跃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还能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幽默语言的熟练使用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语言修养,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使用幽默时要注意时机恰当,还要注意分寸和高雅性。讲课中恰当运用可以增加趣味性,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但目的在于寓理于趣,以趣引思,趣中长智,决不是用庸俗的笑料和怪诞的奇说取悦学生。教学语言的幽默艺术并不是仅仅意味着以轻松取胜,而是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示,懂得生活的哲理,获得一种美的体验。
“得体性原则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的得体指的是话语(文本)本身的得体,动态的得体是指话语(文本)在社会文化心理的大语境中的得体。”我们上述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有些是针对文本的,有些是针对大语境的。从教学论的角度说,用规范、准确、简洁的语言来传递信息,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这种语言不需要过多的修饰,我们用“淡妆”形容之。而从美学角度说,用生动优美、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较高的要求,需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其他的手段来调控,所以我们用“浓抹”形容之。总起来看,规范、准确、简洁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从事语文教育起码的条件,高度的语言艺术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得体性”。“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原则,“得体”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所要达到的较高境界。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