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音乐教育中加强情感体验的途径

作者:王 颖




  《音乐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音乐对于学生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为了生命而存在;是代表他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内在表达”。音乐教育只有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放在音乐教学的第一位,才能避免片面强调知识技能所导致的基础音乐教育中非人性化的倾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情感体验是人体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体会美的事物的最重要的方式,对人的人格、认知、态度、心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情感体验有以下四种状态。
  第一,学习、准备、积累、不稳定的状态。情感是一种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心理反应,因此人们的情感体验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积累,才能形成对美的事物的敏锐感受,并对此产生稳定的情感体验。在此之前,人们要逐渐地发掘情感,寻获情感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辨别美丑、善恶对于形成正确的美感有重要的作用。这时,情感是不稳定的。
  第二,平稳、平淡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情感体验对某一事物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认识,也具备了相应的情感或者体验,因而平稳。但是从另一方面,人们的情绪情感常常不容易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熟悉的事物,甚至可能形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淡漠的态度。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于人们整体的情感体验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同样也可能削弱人们的情感体验。
  第三,激情状态。激情是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强烈的感情,它促使人们灵感的迸发、情感的宣泄,使人们经历着狂喜或者狂怒的极端体验,使人们进入十分投入的状态。它可能是顿悟之后的醍醐灌顶,可能是美妙的乐曲、图案带来的心潮澎湃。可能是对美好的讴歌,也可能是对丑恶的强烈愤恨。激情虽然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是它也具有不理性、不稳定、情境性强的特点,有时会使人失去理智,有时也会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它更多的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
  第四,升华。升华是激情的后一阶段。人们的情感体验在此阶段净化、提升,进入一个更高的、稳定的心理状态。这是人们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形成了相应的稳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虽然不一定有激情状态时的强烈,但它同激情状态一样,向人们昭示着对自己最有意义的部分,也通常是普遍意义上的崇高情感。这是一个更为社会化的阶段,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认识、感受才能形成。
  音乐学科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之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也告诉我们,“音乐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体验音乐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突出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设合适的条件,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产生审美愉悦呢?
  
  一、建构和谐、充满阳光的心理环境,使情感体验具有氛围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强调“情境”的创设。音乐教育者创设情境必能为音乐教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一氛围,应该是飘荡着快乐音符的能够感染学生的氛围;应该是给学生带来阳光并能逐渐点亮其音乐心灯的氛围;应该是帮助学生解除疲惫,享受音乐之美的氛围……它不再是冰冷的教室,不再是机械化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再是空洞的形式化的作品解读。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文本、实物、图片、音响等,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通过体验,学会自我解读。一边聆听天籁之音,一边感受音乐之美,同时捕捉创作灵感,通过对美好音乐的体验与提炼,去解读人生,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也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传统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要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欢愉、和谐、共振、充满阳光的心理学习环境,创造一种氛围,使体验成为可能。
  
  二、凸显音乐形象的审美特质,使情感体验具有动力
  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能否进行高效而持久学习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有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与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强烈的动机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采取进取的态度,没有动机的学习不叫学习,也不能学习,更不能持久学习。不同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受家庭的影响;有的是羡慕同学;有的认为学音乐轻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见,学生学习音乐往往受外界影响较大,学习激情起伏也大,具有不稳定性,随时可能放弃学习。
  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等的影响,学生很难认识到音乐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想像力、艺术鉴赏力及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等方面的价值。缺乏这种内因性动机是造成学生没有音乐学习持久动力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凸显音乐作品的审美特质,以优美、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语言、音乐形象的魅力,不仅使学习变成愉快的事情,并让他们意识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与作用,使其由外因性动机而产生的有趣学习阶段向内因性动机而产生的兴趣学习阶段转化,为情感体验提供持久不竭的动力。
  
  三、实现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使情感体验具有载体
  21世纪的今天,教师不再单纯依靠一架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媒体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片、精彩的MTV、生动活泼的CAI多媒体课件,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剧场、音乐厅去欣赏丰富多彩的音乐会。因为录音、录像、多媒体等音像资料,这些由专业人员经过二度甚至泛度创作的作品,一般都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作出准确的心理反应,从而强化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如在进行歌曲《长江之歌》教学时,将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中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宏观地看到长江曲折蜿蜒、跌荡起伏、一泻千里东去大海的形象和非凡的气概。多媒体课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又怎能不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从而产生“咏之歌之”的强烈愿望?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促进音乐意义的合理建构,使情感体验具有依托
  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素养”高的人,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指那些在音乐方面具有良好的认知结构的人,他们头脑中所储存的音乐知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是零散的;对知识的理解应该是深刻的,而不是浅表的;对音乐的领悟应该是快捷的,而不是缓慢的;对知识的迁移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他们不仅有科学的音乐价值定位,而且能把握规范的音乐评判标准,他们能凭自己良好的认知结构去积极地发现音乐之美,欣赏音乐之美,创造音乐之美。其实音乐学习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构建音乐意义,形成更加完善的认知结构,最终成为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
  
  五、实施科学的有意义的学习评价,使情感体验具有反馈
  音乐教育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设计有意义的教学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学习,是使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升华的重要途径。现在的评价应与传统的考核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应摒弃用一个标准对待所有学生的“一刀切”测试办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应试”的内容,让他们体味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这种评价应是一种内差异评价方法,旨在进行纵向比较,不搞横向比较,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对其评价,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评出成绩、评出信心、评出方向,形成新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不但要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情况,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情况,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体验能力、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创编能力等等。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感的形式等也是评价中应予以关注的。所以,每一次评价既是一次新的情感体验,又是对以往情感体验的反馈。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