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略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的融合

作者:闫保权




  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因此成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中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限制少、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智能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体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然而,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成功与否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变革。
  
  一、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的含义
  
  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它意味着对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它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综合现在比较突出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是一种针对现阶段存在于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双向整合形成互动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二、计算机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其间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1.缺乏合适的教学软件
  目前我国的教育软件研制还存在开发者与使用者脱节的问题。目前,MCAI软件的制作人员主要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他们比较精通计算机,但具体到某一具体的计算机学科教学却不是很清楚,更谈不上反映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艺术,因此不能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通过MCAI充分地表现出来。
  2.内容的程序化和板书化
  很多MCAI软件缺少新意、内容单调,是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是简单的文字动画的组合,是黑板板书的翻版。教育软件不仅要协助用户学习、工作,更应该方便用户进行再创造。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
  3.对素质教育体现得不够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一个良好的教学软件应具有以下五项功能:一是分层教学,即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二是实时判断,即教学软件应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必要的判断和提示;三是寓教于乐,教学软件的设计应能创设一种带有竞争意识的学习环境;四是可编辑;五是创新能力。然而,现行软件大都忽视了这些特点。
  
  三、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师资培训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传统观念的革新。因此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观念、知识、技能等的培训,计算机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最近发展趋势的培训,信息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培训。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影响尤其严重,应该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优化自己的业务。
  (1)计算机教师应成为意义建构的协作者。在信息技术下的现代计算机教育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身处各地的学习者可以互相听得清、看得见,实行异地同步辅导、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计算机教师应成为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在现代计算机教育中,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成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网上资源,要让网上学习者都能部分或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中资源的效用。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组织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意义的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远距离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3)计算机教师应成为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在一个基于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计算机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因此,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和合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要求,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工具,按学习者的知识点开发教学资源,以使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2.建立积件库,实现信息共享
  积件是指师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自己综合运用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及工作平台。它从现行的MCAI软件开发经验中总结出来,能够将教师从艰难的课件制作中解脱出来。根据积件的概念,平常我们可以将教学信息及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积累起来存入积件库,使用时只要将有用内容从积件库中调出来重新组合并适当修改即可,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软件开发难、开发周期长、重复开发、不可重新编辑等问题。
  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是教育技术学实践领域的重要内容,它使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实现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育的关键,依赖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了解了问题的所在,我们就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进: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质量等方面的应用;增加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内容;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学信息资源库。一般而言,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同时要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所谓将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教学当中,通俗地讲就是相互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状态,不是二者的简单调和或相加,而是高层次上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课程研制、课程实施等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样也体现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对这种融合有更清晰的理解才能对我们的具体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2] 孙远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安宝生,孟月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
  [4] 董建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5(07).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