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作者:上官光明




  我国的课堂教学在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探索实践后,教师的教育观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变革。但课堂教学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困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的极端化导致教育目的的极端化,使本来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仅在“学习知识”的肤浅层面上“打转转”,上升不到知识、能力、道德等和谐发展的层面。课堂教学要走出困境,关键是要建立适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进行“综合治理”。“‘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研究”就是这方面的实践探索研究,本文是该研究的理论成果概述。
  
  一、“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立足课堂教学具体情境,以班集体为基本组织单位,以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周期。在一个教学基本周期内,各个学生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但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收获可因人而异。课内课外不再有明显区分,只是在具体学科课堂上大家都要学习该学科的内容。
  课堂活动在教师影响(诱导、启发、参与、调控等)下,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借助课堂环境资源,以自学教材作为载体和主线,在群体互动中,主动地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发展基本生存能力。全体学生和教师在合作中发展、发展中合作,形成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人文关怀的课堂道德生态。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过程之中,师生在过程中成长与发展。
  
  二、“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
  
  ①“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以称作目标教育模式、生活教育模式、主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和谐发展教育模式等等。②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是非常有限的,犹如鱼在鱼缸中。相比之下,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状态犹如鱼在大鱼塘中。③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为教学目的。④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修养道德和谐统一。教学模式把道德建构作为灵魂,使之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建构有机统一起来。⑤教师和学生组成“主体群”。“主体群”中的学生和教师都是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自组织性的主体。只有“主体群”才具有产生群体效应的特性。教师是“主体群”中群体正效应的启发者和调控者,是探索、创新的“同伴”。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相互教育、共同成长进步的同路人。教师的作用由大到小,学生的作用由弱变强,最终成为完全脱离教师的独立发展个体。⑥以师生互动诱发生生互动形成群体正效应为教学手段。⑦建立与发展“小先生”队伍,既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又是重要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更是实现道德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⑧班集体成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同学是“相似个体”,具有“共同语言”,正确有效的引导可以使班集体成为学生成长理想的环境和教育资源。⑨教材的重新定位:学生生存能力形成、发展的基本“养料”和培养生存能力的基本训练材料。⑩教学模式是一个以目标为向导、活而有序、形散神聚的自动优化系统。
  
  三、“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的“四论”和“四原理”
  
  “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是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和谐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并吸收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成功经验,以系统控制论为工具,把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优化和升华,在多次反复实践基础上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四论”与“四原理”从新的视角对教学目的、教学本质、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理解,是“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1.“四论”
  (1)教学矛盾论。课堂教学的基本矛盾,是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的以自学能力为主体、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道德能力为灵魂的基本生存能力要求的日益提高与学生相应能力较低的矛盾。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在新的时代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现实社会。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竞争时代的生存能力,必须以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
  以道德能力为灵魂。道德能力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灵魂。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育的灵魂,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人的生存能力更要以道德能力为灵魂。
  (2)教学目的论。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提高生存能力,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而准备。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把青少年儿童逐步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人。
  在目前教育体制下,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大约需要十九年。这是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成熟阶段。不仅学生个人对此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而且家庭、社会也为此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十九年绝大多数是花费在学校的课堂里。毫无疑问,这十九年课堂经历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在这段时间结束时,社会对他(她)的基本期望是不仅要适应社会,而且要为社会做贡献。实际上,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往往是对成熟人才的需求,这意味着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受过教育的人”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即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所以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责任。
  (3)教学本质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具体形态,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建构的和谐统一,是以学习教材知识作为载体和主线,以“群体互动——自主建构”作为基本方式的课堂道德生活。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于大脑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发展,在于道德能力的形成,在于师生生存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知识的增加。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修养道德不是先后关系,也不是基础和主体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依互补、和谐统一的关系,它们都统一于“群体互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素质。朱永新教授说:“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这也是对我们所理解的教学本质的精辟注解。
  (4)群体资源论。班集体是与学生身心状态相一致的、与学生生存发展相适应的学生群体组织,具有可能产生群体正效应的特性,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智能资源和教育资源。
  班集体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发和利用班集体资源的途径和方式就是通过师生互动诱发生生互动,实现群体正效应,形成良性发展的课堂道德生态。
  课堂教学就是利用班集体智能资源,来开发班集体的智能资源,就是班集体的智能资源在开发中运用,在运用中开发的“连锁反应”。“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的有机统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