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

作者:张立民




  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问题,远远达不到社会的期望。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但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络是诸多影响因素中重要的一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发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占人口总数的10.5%,其中青少年占网民的绝大多数。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由于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很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出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就必须重视研究互联网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有效性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形成合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依靠学校教育的单一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使同样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分离“各自为政”,以致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协调一致,难以形成合力。而互联网的发展,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三者的良性互动,从而可以建立起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来说,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可以在异地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与交流,互相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还可以通过与政府机关、其他社会团体的网站、网页链接,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样就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其实际教育效果非常好。
  2.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我讲你听的单向强制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处在被动从属的地位,这种情况下接受教育的心态是消极的:你教育你的,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是我的事。而教育者也不知道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感受、接受情况,这种自说自话的教育方式其效果是不难想象的。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情况。网络具有互动性、平等性的特点,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交互式的沟通模式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的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地、积极地与教育者进行沟通,进行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为受教育者接受,而且网络上的这种交流可以是无需见面的,可以不用真实姓名,这有利于交流者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把平时不愿讲出来的想法在网上都讲出来,使学生从过去被动地,甚至不情愿地接受教育,变为在互联网这种宽松的环境下主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下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网络的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间和空间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下,教育内容往往是落后于时代的,新的教育内容、教育事例很难被及时搜集到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主要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所致:依靠报刊书籍传递的信息周期长、速度慢,并且信息量小。同时,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也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多采取集中同一地点、统一时间进行,这不利于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互联网传递信息迅捷,刚刚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在网上找到,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这就为教育者选择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提供了便利,而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异地、全天候的交流与沟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一旦通过网络发布,广大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浏览、查阅,使原来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广阔的教育空间,使过去有限的教育资源变成了一种相对无限的教育资源。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消极影响
  
  1.网络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甚至产生偏离
  网络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便利,它使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约束被打破,在网上,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可以进行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交换,这中间表现在文化层面上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开放性和全球性的态势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他们在科技、信息资源上的垄断优势,通过互联网将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整合成图、文、声、像等各种现代信息,大肆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宣扬、兜售,正处在成长期可塑性很强的中小学生,很易受到网上这些思潮的影响,导致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怀疑,进而从思想上抵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接受,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难以深入学生心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功用减弱。
  2.网络发展使人际交往淡化,集体主义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网络的发展使个人可以足不出户而与外界进行交往,这种交往模式呈现出一种虚幻网络群落——网络社会,在这里人们可以在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交往,人跟人之间的这种交往关系是脆弱的、随意的,却也是十分吸引人的,但网络社会是虚幻社会,也注定了它是缺少人情味的社会,专注网络社会的游走的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往往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许多长期迷恋网络社会的中小学生最终迷失了自己的真实人生,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热衷虚拟交往,而疏远现实中的交往,脱离集体和社会实践,形成自我封闭状态,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被认同和实践。
  3.网络中的部分内容给学校遵纪守法教育增加了难度
  网络信息虽然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但是良莠并存。其中就包括不少关于淫秽、暴力、反动等有毒有害的内容。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网上无益信息约占50%以上。某校2006年进行的一次关于学生网络利用情况的调查显示:上网的学生中有一半左右的人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络。这些网络内容极易诱引意志力差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此之外,网上垃圾信息、计算机病毒的流行对网上的行为规范也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学生由于好奇心理或者冲动心理,很容易受信息垃圾的污染,有的还可能引发网络行为的出轨,制造信息垃圾,充当黑客,进行网上犯罪。这些无疑都是遵纪守法教育取得成效的巨大障碍。
  
  三、应对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的策略
  
  1.建立网上新阵地,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那么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也是如此。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增强寸土不让、积极拓荒的阵地意识和进取精神,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这样一方面可以抵御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也可实现网络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积极作用。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在网站上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通过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网上的教育引导。与此同时,还可开辟专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论坛,通过留言、对话的形式由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与经验的专职老师及时解答学生们的思想问题,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心理疏导,防范于未然。
  2.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使学生体会到友情与集体的温暖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的情感生活相对于多兄弟姐妹的人来说显得单一、单调,缺少友情。而这种友情又是人类自身存在所需要的,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就要寻求其他满足需要的途径,这也是许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交友、聊天的重要原因。如果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为学生开辟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如组织各种联谊会、夏令营、运动会、热点问题讨论会等,让学生能够在现实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找到实际的友情,那么学生们就会降低对网络友情的依赖,而由网络交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有望迎刃而解。
  3.净化网络空间加强法制宣传,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对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而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一要靠法律,二要靠技术。据统计,我国从1994年至今,已经制定了涉及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有30多部,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办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对规范网上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生中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宣传,使学生知法、懂法,达到守法,对防范因不知法而违法的网络行为的发生十分有利。同时要结合科研部门开发和采用先进的信息过滤软件,安装在校园网络上,对可能进入学生浏览视野的互联网信息进行必要的监管、过滤,控制信息源头,阻止有害信息的入侵,对净化网络环境也可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适应网络的发展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出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作用,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