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转型期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再思考

作者:张颖香




  当前,我国面临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目标,因而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这一项目在全国六大区,选择了37所学校调查,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有近半数(43.97%)的教师认为现在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需进一步加强引导。有61.21%的老师“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现在的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太关心社会事务的说法。而这与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历史责任是不相符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在市场化改革进行了二十多年后,社会、经济、文化等处于重大转型期的条件下,探讨学生的责任意识问题及如何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转型期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内涵
  
  责任意识即个体对角色责任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们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地说,在思想意识上要有努力实践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并对自己的言行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的落脚点还是人的责任意识培养问题,它支配着人的行为与价值取向。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公民的责任感是保持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只有具有责任意识,他们将来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才能担当起和谐兴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转型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教育当代青少年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践行“八荣八耻”,自觉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要求相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转型期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
  
  1.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自古有倡导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一种最典型的社会责任意识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旋律和积极倡导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说,正是中国人民这种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才使得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生生不息,日益走向繁荣与现代化。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集体主义使人们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坚持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承担肩负的历史使命,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以积极的责任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的再次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2.法治精神与规则意识
  法治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青少年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途径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等,由于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效果,从而也使学生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法制教育,教师多采用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感兴趣,法治精神相对淡漠。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况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了,规则意识也随之树立起来了。会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地依法办事、按规则出牌,适应市场经济的博弈。因此,法治精神与规则意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们在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当前,校园里有些不良现象,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制造“课桌文化”,毁坏公物、公共场合不文明举止等。青少年是网络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文明与安全也是公德意识的重要内容,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污言秽语、谩骂恶搞,这说明有些青少年的公德意识不强。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公德教育。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优良的育人环境,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培养公德意识的重要举措。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习惯教育,就不能使学生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环境对公德意识养成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公德意识的养成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
  4.伦理意识
  伦理意识即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以及向社会推广开来的社会礼仪秩序。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是以伦理关系为纽带,以伦理情谊为主要维系手段的文化共同体。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在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起到了法律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些道德精神对今天的现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一部分人忽视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家庭责任意识不强,对父母不孝(虐待、遗弃老人)、对配偶不忠(婚外恋、包二奶)、对子女不慈(遗弃子女)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这些人思想意识上家庭责任意识淡漠所致。因此,加强伦理道德的培育是目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教育,要重视知行合一,从传统道德中吸取精华,用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伦理规范来指导学生的言行。提倡人际关系中的和谐秩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孝敬父母、忠实配偶、慈爱子女,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工作勤奋,生活节俭,强调团结,遵守纪律。身体力行促进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对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做出积极的贡献。
  5.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中国人生价值观主要来自孔子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易传》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千百年来,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精神支柱,同时它也是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学校教育所提倡的。目前,有些学生怕吃苦,意志力薄弱,厌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目标,奋发有为,在贡献于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据调查,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2007年历时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中,每年约有近6万人被写进“黑色档案”。可以看出,青少年对生命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青少年自杀已成为21世纪人们深入探讨与研究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轻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个人的成长倾注了父母的心血、耗费了一定的社会成本,因此要珍爱生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学有所成后创造价值来回报社会。
  转型期学生责任意识的内涵和培养方式,要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的变革和要求,因此转型期的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不仅仅是以上内容的呆板的灌输,它还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也将表现出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此外,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也不是孤立的,其内容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格模式等方面进行有效沟通,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向、德才兼备的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并将其实实在在地付诸于实践层面,才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因此,对于学校、家庭、社会来说,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谢伟华.社会责任感与青少年成才.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 丁泗.论青少年责任观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6(12).(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