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论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作者:何小兵
一、从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1年1月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七次统计,我国网民总数达2250万,到2002年1月,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3370万人,其中56%的网民年龄在24岁以下。在网络信息中,据专家估计: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充斥暴力内容的国外影片和文字资料也可以在网络中下载和观看。学生由于年龄小,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网络色情“陷阱”的影响,即由于互联网隐藏着色情的陷阱,青少年常常因缺乏分析辨别的能力而误陷其中,这样就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终生幸福;(2)网络聊天的的影响,即因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进而产生很多包括“网恋”在内的问题行为;(3)网络游戏的影响,即网络游戏常常会给青少年带来行为失衡等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上,有些影响即使是以其他形式出现的,也是在不健康的心理驱使下产生的。因此,只有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
二、如何开展对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上网产生的问题行为,目前已引起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关注,而大多数家长及学校处理这一问题的普遍的方法是绝对禁止中学生上网。这一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计算机及其网络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巨大载体,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将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因而学校及家长不应片面地禁止,而应采取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的对策,消除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针对问题,巧妙引导
绝对禁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家长与学校携起手来,精心研究,巧妙引导,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为此,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素质
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首先应了解网络,掌握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教师与家长才能在通晓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护者和时尚的引导者。但目前教师与家长往往由于工作较为紧张,而忽视了自身网络能力素质的提高。据调查,教师和家长中具有网络管理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不到10%,经常接触网络的不到30%。大多数教师、家长上网只为了看看新闻,他们很少上网聊天,也不知网上的互动游戏是怎么一回事,更谈不上给电脑升级加密了。有的家长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是“网盲”,孩子上网玩游戏还以为是在用功读书。由于对网络了解不全面,教师和家长基本上不知道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当然就无法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因而教师、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进一步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指导。
(2)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针对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群体和由此引发的种种网络心理问题(如人格障碍、认知怠惰等),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势在必行。学校应认真研究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行为,通过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更真实的情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从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走出来。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渠道了解青春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过程,进而提高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抵制能力。
(3)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学校应加强网络的两面性宣传,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上一个个的中学生被网友伤害的案例,使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如何自我保护。如:不向网友报真实姓名、电话、家庭住址;不单独与网友见面;不在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构建良好的学生活动空间
以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教育青少年,使之在比较鉴别中学会选择,以灵活的教育形式吸引学生,使之有抵制诱惑的动力源泉。学校的网络应向学生开放,并加强对网络的有效管理,建立先进的检测机制,通过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有效管理,规范网络运作,以防不良信息污染学生。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占领网络这个领地,在网络上开设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网站。同时,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开展协作学习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尽可能多地采取措施弥补网络高科技的缺憾。此外,在每个学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两次网络心理健康专题辅导,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集体辅导,更可以起到净化学生网络心理的作用。
3.讲究策略,合理利用网络手段
教师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应努力让处于网络沉迷的学生对网络沉迷的危害有所认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网络沉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消除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学会寻求社会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成功体验与感受。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学生“网民”以及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以下工作策略。
(1)建构人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网络在分解青少年的个性和阻碍主体性成长的同时,也在瓦解他们的价值观,削平他们的情商。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
(2)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
要切实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大影响力。当前应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全面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化“网络社会人格”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心理学家认为:这类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交友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攻击和禁忌的幻想可以用“象征方式”得到释放和满足的有效手段,在这种“虚拟的象征现实”中实现他们对权力、财富、性幻想的满足,并逐步代替现实中的有效行为,进而在生活中逐步积累,形成人格缺陷。因此,具备现代化“网络人格”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总之,在网络社会已客观存在的背景下,消极回避绝不是最佳的选择。我们只有认真研究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采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一切必要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水平,使他们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遵守网络规则,善于用理性去思维。只有这样,网络才能成为一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利场所。
参考文献
[1] 马英勇.浅议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青少年导刊.
[2] 曾仁生.对网络违法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的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王伯军.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1(8).
[4] 刘景旭.定准目标探索途径讲求实效.思想·理论·教育,2001(8).
[5] 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当代青年研究,2000(3).
[6] 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1999(7).(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