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制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作者:曹建清 郑世良




  一、相关术语及概念的界定
  
  1.教育科研成果
  要讨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首先要理清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研究是过程,教育科研成果是研究的理论结晶,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研究和研究成果都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只有落实到教育实践才是最终结果。
  2.推广与转化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是同一意义上的概念。所谓推广,顾名思义,就是推而广之。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教育科研成果内容传播,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使之转化为教育效益的过程。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过程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为推广打基础,是推广的前提,推广的本质在于应用。转化是“转换、变化”的意思。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指教育科研成果为人们或社会所接受、理解、掌握,成为人们或社会的观念与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
  判断教育科研成果能否转化的主要标准,是教育科研成果能否给人以观念和知识体系的改变,是否使教育实践取得了好的质量和效果。转化重在结果和结果的变化,而推广的目的是为了使教育科研成果产生更大的价值,推广是转化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推广的结果可能达到转化的目的,也可能达不到转化的目的。推广重在整个活动的过程,是单向不可逆的,转化则是双向可逆的。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指向教育理论的应用和教育实践,实现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的现状
  
  长时期以来,我国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为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决策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健康发展,同时大量的科研成果正确地指导了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关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众多教育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切实的推广与应用。许多研究成果停留于发表、出版及课题鉴定通过等表层,而不关注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致于众多的教育理论成果仅仅成为获奖、评职称的基石。某些教育科研成果更加精细化,趋向空洞的抽象,与真实生活的适切越来越弱化,也降低了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意义转化。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更是制约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很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瓶颈。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又推动教育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实际上就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过程。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前提:真理性与可行性的统一
  
  教育科研成果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知识产品”,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当成果还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实践之前,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是潜在的,只有把成果置于更大范围的社会背景下,经过传播和推广,介入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因此,一个值得推广并转化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真理性。这种真理性又可分解为科学性和价值性两个特征。科学性主要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合乎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育科研成果价值在本质上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对时代的社会实践的需要、认识能力及水平的把握,以及自己的信仰、天赋、才能等各方面在理论中的凝结。
  一项教育研究成果是否值得推广和转化,不仅仅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真理性,还在于它的可行性。具体来说,一项教育研究成果的理论叙述是否明晰,内容是否适应个体的个性特征都左右着它能否获得有效的应用。
  因此,一项教育科研成果能否推广和转化取决于科研成果本身具有的真理性和应用的可行性的统一。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同时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和可行性,教育科研成果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转化。
  
  四、制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因素分析
  
  从当前的实践和探索来看,影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的因素来自于很多方面。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归结一下,主要是这些教育科研成果不具备一定的真理性和可行性。我们可以从教育科研成果本身、教育科研成果的叙述方式以及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人员的主体性和互动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1.教育科研成果的效度和信度
  教育科研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与转化的价值,同它本身的效度和信度有直接的联系,而效度和信度又同课题的立论、选题、实验水平息息相关。课题的立论水平不高,导致了课题的方向性、决策性不强,难以为管理部门服务;选题过于宽泛,脱离实际,超出研究者本人的能力,或者过于狭窄,推广意义不大;实验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和经费,不能按照研究的程序进行,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成果的效度和信度。
  2.教育科研成果的叙述方式
  教育叙述指的是所有关于教育理论与事实的话语。我国当前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话语表达都是属于宏大叙述,许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热衷于在某种纯哲学的抽象层面去思考问题,一味搬用西方教育学者的话语系统,过于注重思辨,其话语表达方式与教育实践工作者有不小的差距。
  3.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人员的主体性和互动性
  教育研究者研制出的成果,除了发表、出版等外,还应积极主动地传播和介绍自己的成果。作为成果的研制者,对其科研成果的特点、功用、适用范围等了如指掌,对于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具有解释权和修正权。此外,教育研究者在推广理论成果时,要主动帮助实践工作者转变观念,使实践工作者以新的面貌走向革新之路。而另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者之间要加强合作,以互补的方式促进理论形态间的本土性转化和层次性转化。
  4.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
  我国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是重学术轻实践的,从课题的选定、申报、审批到成果的鉴定、验收和评奖,处处强调的都是学术因素,而忽视学术研究的终极价值——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体制的约束以及担心既得利益的丧失,使得研究者难以走出建构高深理论的泥潭。另一方面,教育科研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对已有的科研成果缺乏有组织的有序的登记、注册和公布,很多科研成果由于信息管理不力,渠道不畅,而缺乏传播和交流,影响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
  
  五、应对策略
  
  1.在加强教育科研投入,改善研究条件的基础上,从教育实践及社会需要中选题立项
  选题应该围绕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实中发掘和提炼研究课题,采用新方法,从新角度,避免盲目重复、低水平的粗制滥造,推出一大批对教育现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2.促进教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互动
  一方面要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需求和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积极接受和吸收优秀教育理论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规范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同时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和广大的一线教师,共同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证明,由教师群体与一位研究团体保持一种持续性关系的行动研究,是一种使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的独特的教师进修方式。它以研究者自己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结果就是问题的解决策略。这对于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加快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的效益是有独特作用的。
  3.积极拓展新的教育理论传播通道,推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速率和效率
  教育理论的延续和扩展需要靠诸多教育人的传承和开拓,知识的积淀在时空转换和扩展途中必定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这种媒介是教育科研成果赖以存在的载体,是联系教育科研成果、教育主体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和纽带,离开了媒介,教育科研成果就无从依托,无法传播,教育主体也就无法掌握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成果转化已由最初的书籍出版扩展至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等多种立体、直观、高效的传播方式,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
  4.完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制
  进行人事考核和学术考评方面的改革,促进知识形态成果向技术形态物化,进而向教育实践转化,在科研选题上向具体的教育教学研究倾斜,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进行跟踪,并将其纳入个人业绩评定体系;制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制度,使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在制度保障、约束和鼓励下有效地进行,界定教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与使用范围,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建议教育管理部门以“教育——科研——社会一体化”为准则来考察各类学校,将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结果纳入学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