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小学运动员课外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及对策

作者:张 辉




  中小学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启蒙训练基地,因此,通过积极开展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纵观世界体育强国,无一不把中小学的课外运动训练作为重点来抓,这已成为当前体育发展的趋向。近几年,我国中小学的课外运动训练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传统项目学校开办以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然而必须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势必将影响中小学运动员课外运动训练的开展,挫伤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因此,能否解决好文化课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矛盾问题是真正解决开展课外运动训练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和高水平运动员的关键问题。
  
  一、中小学运动员课外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等三个方面要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处理“学和训”关系应该以学为主,打好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但是,体育人才又是一种专门人才,有其成才的特殊规律,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应该是以读为主,以训为辅,这是规律,不能颠倒。训练的要求是在不影响文化学习的前提下,广泛动员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业余训练。但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单纯强调训练,并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不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结果学习得不到保证,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学训矛盾”必须得到妥善解决,而正确处理“学训矛盾”,必须对二者的矛盾关系有个清醒的认识。
  那么,何谓“学训矛盾”呢?所谓“学训矛盾”即是由于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关系处理不当,出现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互对立的现象。出现这种关系的原因有多种,由于运动训练必然要消耗学生体力和精力,特别是高水平的运动训练不经过长期、系统、艰苦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当普通学生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学生运动员却在运动场上刻苦训练,训练之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和恢复。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既要完成训练任务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又要完成必要的学业,实际上他们和普通学生相比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训练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实际上作为学生运动员并不是由于学习不好才从事课外运动训练的,而是由于长期从事课外运动训练才影响了学习成绩。
  
  由上表可知,运动级别越高,文化知识学习受到的影响越大。因为运动成绩的取得与付出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是相应的。学生运动员在课外运动训练中花费很多的时间,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必然用在文化课上的时间就少了,精力也必然受到分散。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小学生的课外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目前许多学校还没能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以及中小学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运动训练带来的期望。学生文化学习与课外运动训练的矛盾使中小学生运动员在学校里肩负着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训练的双重任务,同时面临着学好文化课上大学和参加课外运动训练取得优异体育成绩的艰难选择。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为积淀,而开展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又离不开不间断的系统训练。而文化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课外运动训练的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由以下两个图表可以看出。
  
  由上述两表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影响参加课外运动训练的因素主要是学习时间太紧张,学习压力太大,这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较多,学习负担较重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家长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不支持。可见,“学与训”一直是矛盾。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忽略文化学习,学校方面管理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学生训练期间的正常学习时间,比赛阶段耽误的文化课程又不给予及时弥补,造成学生长期缺少“文化营养”,使文化课成绩不佳。尤其是在高中,造成了运动水平越高者文化成绩越差的不良现象。拉下的文化知识需要时间去补救,而课外运动训练也同样需要时间的磨练,“学与训”的矛盾就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上述矛盾,就是当前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解决中小学运动员课外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矛盾的主要对策
  
  如何处理好学习和训练的矛盾,一直是课外运动训练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主要在学生放学后等时间里进行,这对于要求有一定时间保证的高水平训练显然不够,加之经常性的比赛,许多学生运动员都存在耽误学习的现象。
  1.学校领导要提高对课外体育训练的管理和认识程度,不仅要加强宏观控制,微观管理也要到位。同时,学校领导、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体育位置,同时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及体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从上至下营造良好氛围,引导运动员积极参加课外运动训练。学校可以考虑给相关班主任一定的激励,充分调动班主任参与、协助训练的积极性,以保证训练时间的落实,促进训练质量提高。
  2.完善学校体育评估细则,强化“育人为先”的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明确中小学生运动员课外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建立一套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考核办法,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严格规定训练时间和次数,加强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同时,体育教师要坚持定期家访,及时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要积极主动协调好班主任、科任教师、运动员及家长之间的关系,争取领导、老师、家长们的支持配合,全面关心运动员,帮助运动员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3.体育教师(教练员)要加强事业心、责任心,不断钻研提高业务水平;要制定一系列训练计划,如长远目标计划、阶段性计划、年计划、月计划与周计划等;要以身作则,严格训练制度,科学训练,对具体训练对象作相应安排,全面系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与战术素养,不断激励运动员个人或一支球队向更高等级迈进。同时,要鼓励中小学生运动员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全面发展,并建立严格规范的运动员考核办法,为中小学学生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4.应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把中小学学生运动员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务处的工作计划之内,定期检查,特别是文化课跟不上中等水平的学生,应停止训练,让其补课。有关领导、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运动队检查作业,定期召开运动队领导组会议,听取情况,及时处理。外出比赛要派文化课教师跟队在空余时间补课,在假期集训期间,安排一定时间补上文化课。
  5.加强中小学学校管理力度,从宏观上控制弃学现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从中小学学生运动员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考虑增删课程。精心组织教材教法,重视知识结构,创造一定情景,因材施教,从心理内化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次考试过后,要求学生及时总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和学生请教,真正弄懂弄通学习上的难题。
  6.合理利用课外时间,抓紧训练工作,提高训练质量。为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尽量少占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的效率。同时,教练员要加强与文化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取得他们对训练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文化课教师要在态度、语言、行为上多给予运动员关心、帮助、指导,绝不能有歧视思想。
  通过分析中小学学生运动员的课外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关系及相关的对策分析,笔者认为,只有加强中小学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正确处理课外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才是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成绩产生质的飞跃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顾鹏,张朝法,郭吉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对我国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