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态转换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认知维度

作者:吴迎春




  一、引言
  
  在日常英语写作教学实践过程中,涉及语态的转换时,往往采取纯粹的语法或者句法的视角予以阐释。而事实上,语态的转换在写作中的表现,并非一一对应。比如这句:小王昨天被偷了300元,中国学生往往用被动语态来表达。但是实际上,用英语表述时,并不能直接转换成相应的被动语态。这主要是因为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态转换都是以致使因素为认知参照点,但是认知的纬度或视角存在较大差异,而这是无法从语法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意义上来认知的。而在试图用英语表达“有人听到爆炸声”这句话时,却又不恰当地用了主动语态:Someone heard the explosion。本文将以认知维度为基点,结合英语写作的教学实践,从历时习惯、思维方式、信息提取等几个方面对产生以上现象的深层内因展开论述。
  
  二、语态转换的认知维度
  
  英语被动语句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的被动句,尤其是在正式文体中。有学者曾统计过,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高达51%~99%,而汉语则少很多[1]。典型的被动语态源于从受事者的角度来描述结果型状态,而施事可以缺席,因为它可以隐含于具体的语境中。而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把握得不是很好: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要么不擅于使用含有被动语态的语句,要么不恰当的使用了被动语态。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历时表达习惯
  中国学生的现代语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有关。古代汉语中一直缺乏被动形式,其主动意义和被动意义主要依靠词汇和语境两个层面的手段来贯彻和体会。如:
  [1]大国之攻小国,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墨子》)
  [2]曼草不可除,况君之宠弟呼?(《左传》)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英语中的被动表达方式虽然也影响着汉语,但是“蒙”、“受”、“被”等字引起的文化联想多为消极、被动,常用于叙述不如意或者不可期望的事情[2],所以,“五四”以来的汉语一直对此长期排斥。而这种语言观对中国学生的语言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语言的表述方面倾向于运用主动结构,以避开不好的语义联想。试比较:
  [3]大家都很喜欢她。
  [4]她很被大家喜欢。
  汉语的主要特征是意合性的,而英语则为形合。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要不引起误会,常常采用主动语句,即使不一定符合逻辑的合理性。试比较:
  [5a]他们结婚两年了。
  [5b]They have been married for 2 years.
  2.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思想强调“人物分立”,主客分明。以分析的视角认识客观世界,探求外界对人的影响,侧重于理性;句子通常为客观事物或者抽象概念,倾向于陈述事物的客观形式或状态。主语的客观性和抽象性需要运用大量被动结构。如:
  [6]In some countries where racial prejudice is acute,violence has so come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as a means of solving differences,that it is not even questioned.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更多地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儒家思想,侧重于人的悟性,突出人对事物和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反映到语句层面,较多的使用主动结构,以人为中心,进而展开话题。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英语语态的显性特征,很少运用被动语句。在表达某种观点或陈述某种现象时,倾向于使用泛指的人称句式。试比较:
  [7]人们普遍认为高考改革的步伐不能停。
  [7a]Most people think we can not stop the reform of the entrance exam to higher education.
  [7b]It is widely taken that the reform of the entrance exam to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proceeded.
  在这个例句中,中国学生使用a的比例远高于b。
  3.信息提取
  英语写作过程中,新旧信息的布置须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方式和规律,即把已知信息置于前面,而将未知信息置于句子的后半段。这样可以有效的加强语篇结构中句子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取文章论证的线索。虽然汉语的行文也遵循英语国家的认知规律,但是在语态的结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汉语中,句子没有主谓框架的语法限制,没有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同时由于没有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和定语从句及助动词,在按照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展开话题时,语态结构的运用主要采用主动形式。正如Fisher所指出的那样,(语态)语法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以同构相似性(形式与功能的一一对应)为认知基础的隐喻转移[3]。
  而英语则不同。在英语中,不仅存在着大量介词等小品词,而且有着丰富的关系代词和分词。它可以突破动作的自然顺序的时间限制,依赖于这些语词来构建文本信息的认知框架。Langacker曾指出:“被动语态结构中的过去分词词缀标记-ed和相应的及物动词所表示的致使性事件,表达成一种无时间关系的被动过程。”申小龙也认为:“英语句子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节界,组合程式规范严谨。”[3]
  从语篇角度来说,英语语义信息的提取重心通常集中在句子的后半段,也就是遵循“尾重”的原则。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含有被动结构语句,可以将复杂的信息置于句后,避免头重脚轻,达到语义信息的通畅传递,从而更加符合英语的认知方式。
  信息提取的这种结构差异容易直接导致中国学生顾此失彼,颠倒信息的主次布局,造成语篇衔接的失当。比较一下这两段中英文的语态转换,不无裨益:
  [8a]从2001年3月开始,原油价格将进一步放开,国家计委不再公布国内原油基准价,改由本公司和中国石油按照国家计委的上述原则和办法自行计算和确认原油价格。
  [8b]Since March 2001,crude oil price will be further liberalized.The SDPC will stop publishing domestic base price.The price,instead,will be calculated and determined independently by our company and Petrol 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在本句中,已知信息the price 作为主语,而未知信息位于句末。而信息的传递,正是通过语态转换来实现的。
  
  三、教学中的认知问题
  
  由于写作是以英语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所以密切关注主动语态向被动的转换势必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过度强调被动语态的使用,就会触发语态转换对英语写作产生负迁移现象,误导作者和读者的认知视角。在以简明流畅为基本写作原则的今天,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点似乎值得教师的关注。
  1.由于被动句会拉长句子结构,而且可以省略动作的施事者,读者难以把握责任人。如:That book was borrowed yesterday.使用主动语态可以直接指出动作的执行者,从而避免意义的含糊。因此,该句可以改为:Sam borrowed that book yesterday.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