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小学开展生态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

作者:马建滨 都玉蓉




  生态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贯彻,生态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尤其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主题。
  生态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具备生态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观。
  
  一、生态教育
  
  1.生态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生态教育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生态化”是苏联学者创造的概念,其内涵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国内学者认为,教育生态化是指伴随着社会各领域的生态危机,现代教育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方针,逐步走向生态化,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育系统;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教育或教育生态化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
  生态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其教育对象包括全社会所有行业;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生态教育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家庭、宣传出版部门、群众团体等。通过生态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新和谐。
  2.生态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生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生态教育首先解决当前人类的意识危机,宏观上讲让人们建立起一种整体论的世界观,使每个人产生出对地球母亲和生命系统负责任的意识,同时使人们的价值观得到进步,人们在意识上必须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的个人主义,树立“人类意识”、“社会意识”,这样人将充满爱和同情,不仅关爱自己,而且关爱地球上所有生命以及生命赖以维持的生态环境。微观上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懂得区域生态平衡,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得政府、行业、个人的行为方式符合该地区的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方创琳提出“生态教育”应包括六大方面内容: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
  
  二、学校生态教育的时代价值
  
  1.全球生态危机迫使各国加强生态教育
  2005年3月30日联合国在伦敦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为削减贫困和抵抗疾病所做的努力。这项历时4年名为“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研究报告称,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近几十年中,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另外,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随着地球生态系统愈来愈严重地被破坏,生态危机已经引起全球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众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不正确的行为所致。因此,加强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生态意识成为时代的要求。
  2.科学发展要求学校德育不断加强生态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发展观的革命,而且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社会文明观摈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
  3.我国当代学生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教育亟待加强
  我国当代学生普遍缺乏与新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共识。因此,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等,使他们能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谋求人类与自然界在动态平衡中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现
  
  1.增强教师自身的生态意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关心生态问题,拓宽知识面,强化自身的生态意识,通过各种渠道认真补好“生态教育”这一课,只有自身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牢固掌握丰富的生态知识,才能把现代生态观的内容生动地、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把现代生态理念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应当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行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体现出自己高尚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充分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课堂的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实践。
  2.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生态道德是指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人们遵守的、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教师应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中来,同时,把生态德育评估作为学生综合考评之中的重要内容,对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和巩固生态教育的成果。
  3.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态问题应给予重视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文科和理科、无论远古和现代,都与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观的体现在历史的变迁、景色的描写、数字的统计、物理的变化、化学的反应等方面无处不在,教师只要在备课时对生态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态教育相关的内容,应用引导、启发或其他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入先进的生态理念,使学生深化理解,增加兴趣,就可收到良好的生态教育的效果。
  4.中小学应实行开放的生态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由于生态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而生态问题又具有现实性,因此课堂正规教学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我们可以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电视、多媒体,调查访问、旅游参观、实验测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讨论会、办手抄报或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又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受教育的阶段就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态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而是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因人地关系不断激化而成的,因此生态意识也需要经过培养、教育才能形成。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基地,学生是未来环保的骨干力量。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是唤起学习者对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注,理解生态的基本规律和深刻认识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意义。美国学者约翰·福布斯在论述21世纪教育需要认真对待的挑战时也把“环境教育”摆在第一位,他讲的环境即生态环境,环境教育也就是生态环境教育。学校教师肩负着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的重任。强化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贯彻我国基本国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生态教育系统.环境教育,2002(5).
  [2] 贺建林,李雅兴.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搞好生态环境教育.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 马中.环境与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金岚.环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赵中健.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高教论坛,2004(2
  [7] 王愉,周鸿.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云南环境科学,2002(2).
  [8] 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地理学报,2003(1).
  [9] 张胤.从生态伦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学校生态教育.山东教育,2004(13).
  [10] 刘国军.建构21世纪我国资源与环境教育体系初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