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体育教学中生存教育的实施

作者:李 海 陶李军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大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季成叶表示,“不要把孩子当作泥娃娃,现在我们的孩子腿上有伤疤的有几个?少之又少。这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我们现在有些家长连自己孩子的奔跑都开始限制了,好多男孩子看上去和小姑娘没有什么两样。”让青少年儿童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是重要的,孩子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肯定会带来磕磕碰碰,而在这种体育活动中他们才能学会生存。据调查,经历小磕小碰越少的孩子,出大事的几率越高,而经常磕磕碰碰的孩子发生死亡伤残的比率却较低。季成叶说:“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地快乐奔跑和游戏。”体育教学的能赋予青少年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在这种体育教学活动中得到科学的锻炼与身心发展的生存能力。
  
  一、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有利于学生生存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1.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
  体魄是人生存在社会的重要条件,清华、北大提出了为健康工作50年而锻炼的口号,这无疑给我们广大的学生做出了榜样。体育教学能增强体魄,这是因为体育教学的活动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通过各种单一的和组合的肌肉活动方法,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脊柱、胸廓、骨盆等支撑器官的发育,增强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发展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通过长期系统的科学锻炼,能不断地改善人体运动系统,呼吸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机能水平,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耐受能力和免疫能力。体育教学为学生一生的生存具有健康的体魄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必然面临各种成功与失败,因而它需要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以及面对困难挫折的自信心。而体育教学的许多内容和措施,各种体育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如游戏与比赛等,使学生有参加竞争的众多机会,不断体验成功与失败。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心态,从而有利于形成自强不息,自我生存发展需要的坚强意志品格。
  3.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
  从生理科学角度讲,复杂多变的体育课程中的活动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提高其思维应变能力,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的设置、气氛的营造以及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生事物和社会事件的综合性应变能力,从而使之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体育教学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协作观念
  体育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自信乐观的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体育活动(如球类、拔河、接力比赛等项目)都需要场上同伴间的团结配合。而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的许多工作也不是单一的,也需要同事之间密切合作,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谐。这实际上也是社会竞争能力的体现,是生存素质的重要内容。
  5.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中,都不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而生存。现代高技术的运用和单调工业化的生产使现代人在相对封闭状况下独立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变得疏远。体育活动可以打破这种隔离与孤独,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学生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与比赛,使人互相产生亲近感。因为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交往是由班级到年级再到整个学校,甚至校外,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范围。体育教学活动形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开放性的时空中进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始终处于动态组合的状态中,这使学生相互间更加容易学会彼此尊重、互助来加深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言语和体态来达到沟通、传达各种情感信息。这种默契的配合过程更易建立起友谊交往信任的桥梁。因此,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素质。
  
  二、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生存教育的措施
  
  1.改革体育教学思路,建立生存教育模式
  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度地强调增强体质和符合大纲的要求,而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思路上强调了体育教学“育人”的宗旨,首先在“育人”的方式和目的上尊重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情况下,突出健身、攀爬和一些对抗性集体项目,体育教学的难度上,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要让学生经历失败的挫折,同时也应增加一些能够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创造性项目,如越野定向运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其次,要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体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生活性,以培养学生成为终身体育健康者(即从小到老贯穿整个生命过程都参与体育健康活动的人),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把“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作为组织体育课的基本形式。
  2.强调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发展面对困难的适应能力
  面对陌生环境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这种变化一般分两种反应:其一是“急中生智”,冷静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其二是表现出“怯懦、害怕、退缩”,面对困难和挫折不知所措。基于学生心理反应,在生存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沉着冷静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3.把生存技能传授融入到体育技能的教学中
  学校体育有必要将生存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技能来教给学生生存技能,解决学生吃苦精神欠缺、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防范意识、自卫、自救能力等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可以使学生掌握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面临危难和困苦时的决策能力等。
  4.寓生存教育于实践活动中
  近些年来我国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野外体验活动生存能力显著下降,在与国外青少年交往的野外活动训练过程中,中国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怕苦、怕累、意志薄弱、体质太差而影响生存能力缺陷,给我国的教育界专家学者提出了警示。青少年面临着生存教育问题的严重缺失,我们应更多地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去体验锻炼,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本领。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如创设课堂情境、开展生存模拟训练教学,让学生学会自救等知识的体验。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实践中增强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如“定向越野”运动,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它不仅能增强体魄,而且还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生存能力。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体育教师都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授人一滴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所以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透彻理解体育生存素质教育的宗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有效地实施体育教学与生存教育。可以开展有关生存素质教育各种培训班,请专家通过听课评课、讲课等形式给予指导,把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及时传达给基层体育教师,是推行体育教学确保学生生存教育的基本保证。
  6.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是推行生存教育质量的关键
  任何教育过程的实施,都要与其教学效果的评价相适应。过去单一的体育达标致使学校体育的教学重点局限在若干达标项目上,忽视了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要树立全面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观,要强化评价内容的现实性与学生发展的长远性相结合。既要建立对体育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达标考核体系,也要考察体育教学对学生自觉实施健身行为和体育终身行为能力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各种社会生存素质能力的培养等。在对学生全面科学的评价中促使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积极、健康地锻炼,为其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较好的身心素质基础,促进体育教学与生存教育的全面推行。
  体育活动是被浓缩了的社会舞台,社会上的诸多现象,如成功与失败、欢乐与艰辛、竞争与协作等都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这一独特优势来增强学生的生存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个性心理的观察和评估,因势利导、利用体育活动的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忍耐力、意志力和高尚品格的培养,改造其不利的个性品质,使其转到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道路上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中国学校体育,2000(3).
  [3]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学校体育,2006(10).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