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从“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谈学校体育的定位

作者:刘德坤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国家发展社会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2007年4月29日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07]7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表明了国家对全民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程度,尤其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该以此为契机,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如何正确解决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的健体问题,为他们奠定好能从事终身健身锻炼的基础,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要研究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和运动竞技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认定体育育体和竞技娱心的界定及其关系,才能从观念中的误区走出来,才能真正找到学校体育自身的坐标,才能切实走出一条学校体育的改革路子。
  
  一、学校体育与运动竞技的辨析
  
  从逻辑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根据体育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我们可以给体育定义为: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或健身教育。依据这个概念,学校体育的定义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育体阶段和对象,定义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或学校健身教育。学校体育要以健身为主,要学习健身科目,这里面不仅包括了要强健学生的身体,同时也要通过健身育体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以便今后自己终身健身或指导他人健身这样两种含义。
  而运动竞技属于运动文化娱乐范畴,它与属于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不同业,它的本质属性或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娱心或娱体,虽然同是身体运动,但与健身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目标、方法、手段、负荷量和强度的要求都不同。运动竞技注重的是运动形式、技术难度和表现艺术,而健身活动强调的则是锻炼功效与健身价值。所以,绝对不能将学校体育和运动竞技混为一谈,更不能以运动竞技替代学校体育。
  
  二、学校体育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体育界存在“运动即体育”,“运动即增强体质”这种认识上的异化,使“健全人体的教育”的真正体育名存实亡。由此影响,学校体育也脱离了正确发展的轨道。评价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也以参加各级比赛获得多少奖牌为标准,在中小学甚至还把取得成绩与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教师们形成了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学生以掌握各项技术动作为目的,班级以运动竞赛成绩论高低,学校以金牌数量、输送运动人才以及体育高考录取为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始终以运动技术和运动竞赛为中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竞技性的教学与管理文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举例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无疑是非常及时的,可以说为学校体育指明了方向。体育与运动之间,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文化,即健身学与运动竞技学不同类,所以,学校体育应不同于体校运动,体育教师也不是运动教练。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进行强健并完善学生体质的教育,学生应该在强健身体的基础上,尽量掌握健身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原理,学会健身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以便终身受用。
  
  三、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1.完善课程建设,建立健身学科体系
  确立了“增强学生体质”在学校体育中的主要地位之后,迅速建立以健身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成了学校体育首要研究的前沿课题,这其中包括了课程发展指导思想的变革和课程的目标、内容、计划以及考核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体育课程的内容改革,将从全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出发,强调健身内容的科学化和实效性。体育大纲、教材以及教学计划要以健身理论与实践为主线编定,一改过去那种竞技化、成人化的传统模式,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适应和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检测和评估中,学生体质的增强,掌握健身锻炼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必将成为主要内容,并形成制度化、指标化,健身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定会受到普遍重视。
  2.变革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年来,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一直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很难有自己创造的机会和发挥的天地,能力和个性均受到束缚。因此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应该真正成为学习健身知识,掌握健身技能与方法的主体,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讲,教师应该是一种服务性的客体,其主要职能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给学生创造一切学习条件。许多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注重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和培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健身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2)注重健身能力的培养。现代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健身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健身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健身能力是以身体为基础,健身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实现的。这种能力包括:对健身的认识能力;健身锻炼的练习能力;健身锻炼的自我监控能力;健身锻炼的选择和创造能力等,培养的途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传授、理论联系实际和操作以及自学等。在此之前,应该根据体育的本质和规律,制定出以增强学生体质、完善学生身心为主体的体育大纲,大纲的理论部分应选用以健身为主的知识和理论,改革实践部分以技术动作为中心的旧传统,简化各项运动技术,加强保健身体的手段与方法,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
  (3)健体与娱心相结合。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要贯彻十多年,要使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保持激情而不厌烦,除了增强体质之外,必须要让学生在健身锻炼过程中感受到身心畅快。也就是说,要注意健体和娱心的协同与联系,运动娱乐竞技可以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在健身锻炼中体验到乐趣,这样就能更加激发学生从事健身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并逐步促使他们养成健身习惯。
  (4)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运动条件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方面由于客体的吸引作用和意义而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挫折、失败,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对于好的情感我们要保持、培养,而对于有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情绪,则应尽量避免或帮助消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教材内容,采取精讲多练、循序渐进、少量(减少动作的距离、速度、负重等)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克服困难,最终掌握动作要领。同时比赛法、游戏法等对抗性较强的练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积极的作用。还要加强学习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5)大力发展运动俱乐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练中去。学生思想积极,充满活力,他们对社会上的时尚运动项目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参与意识,因此学校体育应与社会接轨及时为他们提供一些新兴项目,而各种学生社团和运动俱乐部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校园团体,它是建立在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发展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其既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又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相当有利。运动俱乐部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着越来越深远的意义。
  3.充分搞好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物质条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因而,各级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另外在投入新的运动器材时还要考虑因人而异,学校体育过去那种统一场地范围、统一器材规则、统一运用方法的技术化和成人化的方式已不适应以健全身体、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健身活动,学生应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锻炼承受能力等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健身锻炼的器材和场地。
  4.抓好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教师那儿得到的,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课艺术、组织练习能力、传授知识的准备性和深度决定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与层次性,因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贯彻全民健身计划,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辽宁体育科技,2005(5).
  [2] 潘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S1).(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