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塑建

作者:蔡桂如




  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审美素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实现其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说,政治理论课要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因此,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塑建学生构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各种心理能力,包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透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浓郁的审美情感。那么,政治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塑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审美素质的核心。正如美国当代美学家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1]审美感知力是指“学生凭借各种感觉器官,感受事物形式美的能力。主要以色彩、线条、声音和节奏等形式刺激人的感官,给人以美的感受”。[2]但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审美感知与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有所不同,因为教材中美的事物是用文字符号来表达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因此,通过音像制品、语言、图片等来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是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1.引入图画描绘的情境
  由图画引入情境是政治课教学常用的手段。《磨砺意志》一课教学中,教师用幻灯投出文中“他为什么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四幅插图,并选取了一段背景音乐。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罗恒总管不住自己的原因,以及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然后播出“轮椅上的巨人”霍金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做报告的录像片断。学生们完全被眼前的画面震撼住了,大家沉浸在科学大师坚毅不屈的奋斗事迹中,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视觉、听觉的协同运用,使学生们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态度,调动了审美经验,丰富了审美心灵。
  2.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
  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同样能够引起学生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如学习《科学人生观》时,教师对着油画《母亲》讲道:看到这幅充满感情的油画,我仿佛看到了赵云霄烈士当年在狱中写遗书的情景。在阴暗的牢房里,烈士身戴刑具,怀抱婴儿,借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光,伏在膝上吃力地写着,泪水洒在纸上,沿着她的面颊和胸膛流进婴儿口中。孩子呀!你可知道,妈妈是用血和泪在抚养你,妈妈就要和你永别了,你快快长大吧,去完成你爸妈未完成的事业!教学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工具。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的积极活动,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审美的载体和展现状态,它是审美心理的第二要素。“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3]学生的生活经验愈丰富、学识愈多,审美想象的翅膀也就会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愈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成学生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
  1.导入想象的情境
  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情境是无法直接进入的,而且学生也不能总是用那些都看得见的形象来思维。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措施,把学生导入想象中的情境。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教师引用群众中的流行语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是“干活一窝蜂,实际磨洋工”,而之后则是“天不亮下田劳动,月亮高挂还不收工”。生动形象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想象。
  2.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
  所谓音乐渲染,就是运用音响设备播放与课文情感相吻合的音乐,以达到营造美的氛围、激发情感的目的。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教师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由歌词“56个民族是一家”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美妙的音乐渲染了课堂气氛,烘托了主题,活跃了思维,也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在对美的事物的表面感受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对美的事物有意识地进行联想、品味、领会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内容美的能力”[4] 。政治课的教学,就要通过引导学生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提升审美理解力。
  1.引导观察
  审美理解往往表现为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多层次把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把学生当成录音键,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毫无审美体验可言。因此,引导学生多层次审美观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学“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时,教师设计了“笨人吃饼”的动画。当学生在看到笨人吃了六个饼还没饱,吃到第七个烧饼的一半终于饱了,但后悔自己早知如此应该吃第七个饼时,纷纷发出会心的微笑,也自然懂得了其中蕴含的道理。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2.创设活动情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越富有美感,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沐浴在审美的阳光中。席勒曾经从三个方面谈及人的心理培养:“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5]所以,教师通过实物、音乐、图形等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的活动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以使学生在审美中获得高尚的情感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指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态度。人们在不同的审美情境中,会形成不同层次的情感认知。卡西尔在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表现人类情感所达到的深度时说:“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它们全都结合成一个个别的整体。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6]
  1.以理育情
  学生审美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情与理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因此,教师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的灌输和培养,还需要情感的陶冶和丰富。教学“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教师就“人性自私论”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们在理与情的冲突之中,审美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2.以情育情
  让政治课中蕴含的美好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并转化为自己行动的目标、学习的榜样。教师用饱满的激情传授道德知识,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渲染道德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愉悦的心境中陶冶审美情操。
  3.以境育情
  教学中,通过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体验美的情趣。教学党的性质时,教师借助电教媒体选播了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鲜活的光辉形象,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从而也促进了其审美理想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帕克.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 王顺兴,韩永昌.教育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3] 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 王顺兴,韩永昌.教育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5] 席勒.美育书简.第十九封信.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 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