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论开放性课堂德育情境的创设策略

作者:郑寒芳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时空存在,理论上一直被认为是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途径,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人格的内在教育性都可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如何创设一个知识性学习和情意性学习交融的课堂德育情境一直是德育情境论研究者探讨的重点问题。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是一个交流、理解、创造、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在特定背景下的动态的开放过程。因此,课堂德育情境创设的核心特征和理念应该是“开放性”。“开放性”的课堂德育情境创设的主要策略如下。
  
  一、巧设冲突,强化刺激
  
  巧设德育冲突情境,是指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的现状,在德育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创设使学生探究深思,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教师有意设疑,制造道德教育中的“断裂”和矛盾,使学生质疑、想问、欲争、求解,促使学生道德思维跃动,催生乐于学习的积极情感,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深化对自身的认识和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消解冲突,达成教育的和谐。
  巧设德育冲突情境可以从诱发道德认知冲突、道德情感冲突、道德意志冲突和道德知行冲突等几方面入手。
  诱发道德认知冲突,加强道德认知。这可从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目标的错位、外界舆论的矛盾、社会不良现象的斗争等方面诱发冲突,这些冲突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或是虚构可信的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诱发道德情感冲突,丰富情感体验。这可从学生的虚荣心理和学生个体利益等方面制造情感冲突,教师对这些冲突只是启发引导者,把冲突结果的抉择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对学生那些抉择的结果应态度明朗,及时而明确地作出指向性引导。
  诱发道德意志冲突,坚持意志培养。教师对这些冲突应持宽容态度,当学生面临道德冲突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连续的阶段性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冲突情境的感知——道德情感的参与——道德价值的判断——道德行为的抉择——道德义务的践履。对于冲突抉择过程,伴随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和选择的困难,教师绝不可挖苦、讽刺,而应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语言、亲切的表情等创设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
  诱发道德知行冲突,巩固行为习惯。教师创设德育中的冲突必须建立结果和过程并重的道德评价标准。作为社会主流文化象征的学校和教师,要改变学生不道德行为,必须改变只重行为结果而不关注行为过程合理性和正当性的道德评价方式,采用更重过程的评价标准。
  成功运用冲突策略创设德育情境首先必须具备激趣启疑的条件,呈现材料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其二,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经验和情意发生矛盾冲突。
  
  二、妙用对比,明辨是非
  
  妙用对比的德育情境,是指教师为学生设立道德是非判断,激发学生比较、鉴别的情境。妙用对比使道德教育更具直观性,更有说服力。同时,它可诱导学生明辨是非,丰富学生道德感悟,形成正确道德评价能力,强化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妙用对比策略创设德育情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突出主题,注意感知的选择性。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必须遵循一条“图形——背景关系”的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外界刺激信息的接受存在三种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人要感知某一对象就必须把它从背景中凸现出来才行,创设妙用对比德育情境要关注接受主体的选择性需要。
  其二,提供对比材料,注意现实性和丰富性。教师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蕴涵德育因素的现实背景材料。这些选取的现实材料形式要丰富多样,可有事例对比性材料、图表对比性材料、观点对比性材料、方法对比性材料和数据对比性材料等等。
  其三,选择接受参照体,注意适宜性。这是妙用对比策略创设德育情境的关键条件之一。接受参照体的选择要切实把握事物的可比性,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道德对比参照体系。在对比参照体内容的选取上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公认性的对比信息;在对比参照体目标的选择上更要注意其适应性,目标定得太高太远,不易产生对比效果,要让学生在自然对比中产生震动,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反差撞击效果。
  其四,提供帮助,注意启发和指导。因为学生思路、思想方法上可能的缺陷或懒于思考的惰性,在对比中的选择认识就必然需要教育者的帮助。教育者应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让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积极思考,正确认知,辨析明理,激发积极道德情感,巩固德育效果。
  
  三、活用“留白”,丰富感悟
  
  创设“留白”德育情境,是指教师灵活运用一定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的情境。这种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使体验鲜明、丰富、深刻、持久。操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留下空白,激活想象。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思考的联想空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前知和独特的体验去阐述、演绎猜想,突破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成见的局限,引导学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效。留白的形式和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
  填补空白,丰富想象。利用教学中的虚实和有无之处,敏锐抓住空白,调动思维,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填补,从空白处激发学生积极交流、争议、比较、反思和选择,培养道德想象力。这要求留白空间要具有弹性和可接受性。因此,创设此类德育情境时,应将水平定位在维果茨基所主张的最近发展区内,需要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深入了解和对最近发展区的准确判断。
  运用暗示,诱导想象。暗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潜在的道德热情和道德需要,而且对受教育者来说一般是以无批判无反抗的态度来接受暗示的。信息的传递交流必须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工具,它主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两类。在德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积极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引发暗示。非语言符号系统主要有无声动姿(如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触摸和运动性姿态等)、无声静姿(如静止体态、人际空间等)、有声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三大类。
  
  四、科学管理,融洽接受心理
  
  接受心理的融洽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关键性心理条件,它依赖于课堂积极的心理气氛。这种气氛的形成依赖于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是关键。在现代“生本德育”理念下,教师应树立教者为学者服务观念,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淡化行政性师生关系,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迫感和威慑感。
  以平等姿态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为核心。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在道德教育关系上主张平等性,倡导民主化和非权威取向。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妥善处理人际空间距离,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渠道,进行思想、情感交融,以情生情,形成直通学生心灵深处的影响通道。
  尊重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学生的需求包括尊重、被理解和发展等。在尊重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应注重情感激励,提高亲和力。
  培养教师个性魅力,增进人际吸引力为基础。教师的个性魅力包括理论说服魅力、知识魅力、教育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换位理解,主动倾听。教师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行,减少身份差距,积极反馈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认可学生的感受,不急于对学生作定性评价,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充满尊重关心理解的心理氛围。
  
  五、导入境界,增强学生自我期待
  
  道德发展是一个强调受教主体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个自主建构的核心动力是建立在自我期待之上的。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Froom)认为:“在对个体进行激励和引导过程中,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个体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及其意义的估计”[1]。适中的道德期待对学生发展具有提升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自我期待?
  导入理想境界,提升自我期待。教师可运用自我暗示机制,利用学生的感情体验和丰富联想,在课堂中不时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道德向往,引导学生进入理想境界,提升自我期待。
  导入合作交往境界,增强学生的自我期待。现代教育教学应是交往活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中受教育者群体间存在积极影响力,教育过程应倡导合作关系。在合作中由于有效的意见交流,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同伴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产生积极的发展需求,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期待。
  导入精神满足境界,延伸自我期待。一般来说,当外界对自己的行为肯定性评价时,学生得到某种精神的满足,容易把这种行为巩固下来,从而延伸自己的思想行为,提升自我期待。在中小学,由于学生往往还没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的评价经常成为学生共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要注意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采取同质评价和自我前后评价的评价取向,即相互的比较评价只在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间进行和倡导对自身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评价,以免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参考文献
  [1] 程正方.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