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作者:李德平 徐跃进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和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课,一名学生、一个班级乃至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讲,是由课堂教学质量来保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质疑、释疑来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培养创新精神。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是课程目标对象化和现实化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如何以新角色去正确实施,使之转化为充溢民主、科学和艺术多元色彩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是指革新常规的传统教育方法,应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使具体的教育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点,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应强调教学活动的个别化成分,因材施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斯金纳程序教学的自定步调,到卢姆掌握学习策略中形成性评价后的反馈矫正;从赞科夫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到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等,都着眼于学生的个别差异。
  2.自主活动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的过程。自主活动性原则是对采用各种具体的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对德、智、本、美、劳等课程教育的方法创新,应该把激励学生自主地活动放在首位,使学生在活动中能表现自我,促进其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动的一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课堂活动要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师要通过间接指导来维持、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力争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鼓励学生创新、探索、尝试,提醒他们认识到成功的方向,允许学生失败,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谈得上创新。
  3.合作性原则。合作精神与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要靠教育来培养,要通过充满合作精神和合作氛围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合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彻底放弃“只有我讲,你们听从”的权威做法,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表现为师生之间平等、友好地“对话”。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中发现新问题。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同组成员的相互影响、激励、帮助,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显得开放灵活。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应承担起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学语言和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较快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间的合作,而合作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下,教师和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生才会感到精神上的超脱、自由,才会自主地思考,无所顾忌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大胆地提出理论假设,并在实践中努力求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索创造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自由,鼓励他们批判性地思考,大胆猜测,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问题是解决教学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要将教学任务特别是重点、难点分解成问题,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刺激学生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更提倡非常规性的问题,只要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去独立探索,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来说问题是新的,即呈现的是不熟悉的情境;要在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这样就会使学生经过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创新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开放式的。
  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
  4.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它是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的能力。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也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这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规律的。这里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彻于教学课程的各个阶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禀赋,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亮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5.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教学也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变为获取,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在网络教学中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协作小组借助于网络对学习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二要注意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学设计中要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给学生留一定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储存、加工、输出、控制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6.评价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因此,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学生一要注意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二要注意整体性。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既要把握教育性,又要注重激励性,使学生总有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被评价中感受教师的关怀、理解和体贴,使他们通过接受评价得到激励,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去争取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徐方.创新与创造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2] 叶平.创新教育新论.东方出版中心,2001.3.
  [3] 张武升.创新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4]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