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引导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

作者:李超柱 陈艳辉




  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多少与质量。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化学教学活动,就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应切实加以重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引导学生参与化学教学活动的策略。
  
  一、设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诱导剂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诱发学生探究反思。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前,通过精心设疑,给学生创设一个个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行探索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设疑的效果呢?笔者认为:一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二要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新旧知识的联系;三要设计适当的知识梯度,让学生在“相机诱导”下通过思索、研究、争论才能解决问题;四是提出的问题既不要高不可攀也不能唾手可得,是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五是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新、奇、巧、实。不但问题要新,提法也要新,让学生感到好奇,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到巧设悬念,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多与日常生活、生产等方面联系,让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如在“苯酚”一节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酚和乙醇的羟基上的氢原子哪个更活泼,可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苯酚分子里羟上的氢原子与乙醇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的活泼性;
  (2)比较苯酚和碳酸的酸性强弱;
  (3)鉴别苯酚溶液和乙酸两瓶无色液体;
  (4)比较苯酚和苯哪一个更容易发生取代反应。
  学生根据已有乙酸的知识,通过金属钠分别跟乙醇和水的实验得出:钠跟乙醇的反应不如钠跟水的反应剧烈,即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所以,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不少学生将钠投入乙醇和苯酚溶液进行比较,而这时教师提醒苯酚溶液中有水,学生马上意识到钠会与水反应,此方案不可行。但苯酚在常温下是固体,与钠不易反应,怎么办?此时教师稍加点拨,只要将苯酚变为液体即可。学生们恍然大悟,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一个又一个方案进行实验。学生们有的加热,有的将苯酚溶于苯中,有的将苯酚溶在乙醇里,还有的将苯酚和乙醇放在同一个水浴中加热。至此,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再讨论,这几个方案中哪些是可行的,直至得出苯酚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更活泼。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更深一步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进行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可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烃基对羟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发散思维——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增效剂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教学应使学生发散思维。意思是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求多种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所以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好形式。训练方式有以下几种。
  1.提出问题,组织讨论,诱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完某章、某节或某一类物质性质时,教师可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些综合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及信息各抒己见、发表不同见解,诱发学生思维由知识点迅速发散、集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如在学完“物质的量”一章时,我问:现有100亳升2molL盐酸溶液。可以求什么?如何求?让学生根据条件编题、求解(写在小黑板上)并分组讲座,然后每组派代表在班上作小组总结发言。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及简评。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求“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微粒数”和“气体体积”的条件和方法,弄懂了“物质的量”在这些量之间起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设计发散性例题、习题,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让学生从各种解题中得到锻炼,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如:“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学生在高中共介绍了以质量、摩尔、气体体积为单位等多种计算方法。当学完用“摩尔”为单位进行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课堂练习题:实验室用石灰石和500亳升盐酸溶液完全反应,制得11.2升C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问参加反应的CaCO3是多少克?盐酸的浓度是多少mol/L?有多少种求法?让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在班上交流,一共得出十多种求法,接着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讨论、比较。不但激发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使学生懂得了采用各种物质单位的计算方法,而且通过教师点拨分析掌握了最快捷的计算方法:比例式中各物质所用的单位是“给什么单位,就用什么单位,求什么单位就用什么单位,同一物质的单位要相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和灵活性。当然,在训练中要注意克服一味追求“多”的倾向,重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求异思维能力。在编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及知识间的联系,精选题目,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创造性训练,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走自己的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并利用课外活动或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的训练。做到有布置、有要求(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写出实验原理、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画出实验装置图,自评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及实验成败的关键)、有检查(准备情况和实验情况)、有评比(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评出最佳设计方案和操作能手),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造能力。如教材中利用铜片和浓H2SO4反应,并用蓝色石蕊试纸、品红试纸检验生成的SO2性质时,常存在着产生黑色沉淀、SO2溢出造成环境污染等现象。我在实验课前把有关情况告诉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设想,改进实验,看谁的方案多、方案好。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研究、讨论,上课时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有的将SO2经导气管分别通入品红试液和石蕊试液;有的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品红试纸放在产生SO2的大试管口内侧,再把导气管通入水或NaOH溶液中;有的则把蓝色石蕊试纸、品红试纸贴于一段玻璃管,后放入产生SO2的大试管中,再用导气管把SO2通入NaOH溶液中。方法多达十几种。只要实验无危险,就都让他们试,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动口、动手——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催化剂
  
  化学实验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学生实验较少。要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必须拓宽实验渠道,加大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力度。对学生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实验基本功训练进行改革,把“讲”与“做”结合起来,用边讲边做的形式代替传统的只“做”不“讲”的做法。在演示实验中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学生充当小老师边讲边做,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中轮流充当“小老师”演示各小实验,并做到边讲边做边提问。其他同学充当学生,除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外,还要回答“小老师”的提问。每次评出几个“优秀小教师”以激发学生自觉预习实验和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以“讲”促“做”,以“做”练“讲”,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实验基本功训练来加大参与实验活动的力度。并要求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训练,使之人人合格。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定内容:结合中学教材确定每学期的训练内容。
  2.定时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自修、晚饭后及双休日。
  3.定方法:采用边讲边做形式。
  4.抓管理:除教师认真检查落实外,还可培训部分学生骨干协助教师进行训练管理,以减轻教师负担和提高学生管理能力。
  5.定期验收:不合格者要进行强化训练和补考。实践证明:实验基本功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四、归纳总结——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催熟剂
  
  学完一章作个归纳总结,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这是复习、巩固、掌握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多半是老师把知识归纳出来后讲给学生听,这样做一方面老师讲得累,另一方面学生总觉得相当于从头上一次课,所以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参与,不应包办,要教给学生归纳方法。如有哪些知识点,学这些知识点应注意什么问题(条件、特点等),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后分组交流,再让较好的同学在班上讲述,后是教师简评,从而起到取长补短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作用。
  实践证明:参与才能发现,参与才能创新,参与才能提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伯泰,燕国才.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唐力.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威廉·维尔斯曼(美).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李蓉,金福华.坚持课改不动摇 对接课标亦创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0).
  [5] 金虹.中学运用探究性复习的初步探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