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信息技术促进问题化教学变革初探
作者:王 颖
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是指在信息化背景下,谋求整合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来支持和提升问题化教学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教学问题设计的丰富性
应试型的教学,强调设计那些良构明确,易于形成标准答案和考核评定的问题,忽视了学习者的持久理解和长远发展,使他们在创造性培养、综合问题解决能力、高级思维技能上形成大量空白。因此,对于问题化教学而言,必须全面考虑各种教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教学内涵,实现教学问题设计的丰富全面性。
2.教学问题设计的可操作性
尽管与问题化相关的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不可尽数,但是,当落实到具体操作模式时,就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因此,问题化教学不但强调教学问题的丰富性,还将研究怎样设计教学问题,怎样为教学者提供教学问题设计的操作支架和参考线索等。
3.教学问题解决时空的弹性化
受应试教育压力,传统教学设计常以针对单个知识点的课时为设计周期,把内容急迫地与教学目标一一严格对应,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实施受缚于极度的微观局限,不能在更大规模上进行弹性的统筹设计。因此,要重点解决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问题设计范畴和解决时空的弹性化。
4.问题化教学的技术支持
在信息化背景下,问题化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各种可能支撑作用,并通过分析来梳理从问题化视角出发的支持教学问题解决过程各环节的信息技术特性和常见应用方法。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倾向与现状
1.信息技术:教学变革的时代机遇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话,教育的全面革新取决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诸要素的“合力”作用。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员,技术工具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发挥着独特的辅助作用。从毛笔到粉笔、从纸张到黑板、从竹简到书籍、从电视到电脑,从计算机到网络,技术工具的作用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当技术要素不断发生变化时,教育生态系统也将受到变革的影响。
历史表明,往往一次大的技术进化,就将引发大规模的教与学的变革。这是因为,新技术必定带来新的学习关系和新的教育关系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社会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造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从而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例如,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与学的资源分布发生了巨大改变,各种数字化、电子化的活性教学资源进入教学视野;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控制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这种关系转变,可以类比于社会变革中生产关系变化的大震荡,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传统教育教学系统的强烈反弹。但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范式转变,已经形成一种时代大趋势,其走势已经日渐明晰,为人所识。
2.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实践的趋势
近年来,信息技术正从在教育中独为一家(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逐步发展为与学科课程实践密切相整合的趋势。这种整合趋势,表现为通过把信息技术与各门或多门学科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与课程融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有研究者指出,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能够优化课程的空间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创建课程材料包等。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使用,更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包括: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提供对附加学习资源的接触,满足多种学习风格的需要;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来促进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习者能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学科和专家展开交流,提升学习者的创造性等。
对于这种整合趋势的重视,在教改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不容质疑,而整合的主旨也并非是把技术简单地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而在于如何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优势,更好地达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认识的多元观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认识,一直是信息化教育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Janssen(1996)曾指出,计算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包括:从计算机中学(LearningfromComputer,例如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计算机(LearningaboutComputer,例如信息素养);用计算机学习(LearningwithComputer,例如认知工具)等三个概念。这三种关系体现了人类学习特性与计算机关联紧密度的逐渐增加。
4.课程实践中技术应用的现状认识
首先,从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实践应用的必然性上来看,势在必行。并且,这种整合的表现维度是多方面、多层面的渗透与融合。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资源媒体,还可以作为支持教学的通讯工具、效率工具和认知工具,作为发生教与学的环境等等,它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成分与变革因素。一项关于“技术密集的课堂”的实践研究就表明:使用计算机能够把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向一个更加科学的方向,以此促进学校改革目标的实现。贝克尔(1998)发现,那些已经变传统事实灌输型教学为知识建构型教学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在教学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教师。他们常把Internet融入教学实践之中,而这些实践又改变了他们的传统教学法。
其次,从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来考虑,它只是为真实、高效、投入的学习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支持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切困难。我们应当认识到,技术的教学使用是一种促进提升的手段,而非终极性目的。在许多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由于出自于“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的目的,经常出现师生盲目、硬性使用技术来进行操作的疲于奔命现象,事实上造成对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本原迷失。事实表明:一旦在教学中缺乏明确正确的目的和问题来引导指向,为完成任务而使用技术,不但无助于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思维发展,反而有碍于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提升。在这些情况下,师生们表面上都好似热火朝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教学实践的结果却是,一场忙碌下来之后学生并无所得,甚至几乎并不知道学习有何意义,为何而学,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这种只关注技术理念炒作而不关注教学法本身的做法,显然只是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来美化教学实践,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必然
综上种种,可以对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重要性、问题化相关教学设计模式需求、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应用等方面得出以下概括性小结。
其一,宏观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极其需要关注教学中的问题性。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的宏观背景下,“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高级思维技能和综合能力有着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实验周期的影响,对于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和培养,不能立即直接在学习者身上得以反映。但是,作为教学一线执行者,教师极有必要高度重视这种问题化需求,在学科课程教学中以优质的问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二,各种问题化相关的教学研究,启示我们必须着手尝试新的研究探索。关注和聚焦问题的相关教学研究已经十分普遍,亦引起教学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它们是进一步开展问题化教学研究的基础和财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化教学的相关研究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果能够对其优点加以整合并提升,将为研究和处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实施提供很好的素材。
其三,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新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有其必然意义。其关键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渗透到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各个环节中,避免产生“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从而使技术为学习者解决问题、发展认知、提升思维起到更好的作用。
因此,本文认为:极有必要研究一种能够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可操作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构想难度大,实现不易,甚至可能限于在应试教育背景的压力下难产或发育缓慢,但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胡小勇.信息化教育中的知识框架:结构与关系.全球教育展望,2004.
[4] 成玲.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7(4).
[5] 文姗,周寿章.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