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永才
一、黎苗族地区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自身等三个主要方面。海南省是黎苗族集居地,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具有经济落后,物质贫乏,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等特点。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对象使这些地区的英语教师除了承受城市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之外,还不得不承受更多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这些压力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更容易形成职业倦怠。有数据显示,感觉生理心理枯竭和对自己职业评价衰落是海南省黎苗族集居地区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现象。其中,60%多的被调查者有生理耗竭现象。在这样的状态下,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评价下降,时常怀疑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甚至具有离职、转行倾向。
1.教学效能感过低带来的压力。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环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导致黎苗族地区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低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劳动成果的迟效性和间接性使教师的自我价值的表现变得更加困难。人的职业兴趣受职业效果的影响:良好的职业效果会强化人们的职业动机和兴趣,而不良的职业效果则会弱化人的职业动机,使人产生退缩行为,形成对工作价值评价偏低带来的压力。其二,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教师的努力工作并不一定就会产生他们所期望的效果。当他们付出许多的心力和情感却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时,其强烈的职业兴趣必然会降低,进而产生对职业的厌倦。黎苗族地区英语教育滞后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由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的社会环境对外语学习有重要影响。由于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等因素,造成这些地区英语教学低效能的情况相比之下就显得更为复杂。(1)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学生独立意识差,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不高,这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不同语言、文化和经济背景的民族在学习同一种外语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同一种教学体制与教学模式下,由于各民族学生的这种差异,一些黎苗族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排斥心理,由此引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加上黎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他们的英语学习又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使他们语音不准,语调不正,语法不精,语感差,学习成绩低,学习效果不佳。另外,由于受所处环境条件的制约,新课程对黎苗族地区学生来说不是很适应。因为新课程是按城里学生的要求设计,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汉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会话能力低,很难适应新课改需要。(3)教育观念较落后,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和信息、交通不便,一些黎苗族家长对学校英语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学校英语教育的价值不大,上学的主要目的是能掌握基本读写技能。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又需要黎苗族青少年过早地承担家庭繁重的生产劳动。还有家长认为学习使他们的孩子变懒了,常常不再乐于从事体力劳动。生活环境和经济竞争的日渐激烈也剥夺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英语教育的益处通常并不明显。由于存在这些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得少数民族英语教育成效更低。(4)黎苗族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也不良影响。由于家长的教育背景受限,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高,教育目标不明确,督促和鼓励不力,不利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心,而且课后辅导也成问题。其他课程如果学生遇到困难,一些家长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但英语若有困难,家长一般也无能为力。(5)黎苗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生活相对贫穷的地方。由于家庭贫困,学生没有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经济能力。学校又没有图书室,所以学生的阅读面都比较窄。由于贫困,学生会随时面临辍学的威胁,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活,课外学习时间无法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东西,自然会影响到学习成绩。(6)语言障碍制约英语学习。汉语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族际语。一部分黎苗族学生由于是在不懂汉语或不能流利地使用汉语的情况下入学读书,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就必然存在本民族语与汉语的相互转换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英语就存在着三语转换的困难。学生常常在转换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掌握知识,或者丢失部分知识,日积月累,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差。(7)教育投入不足与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黎苗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就更加匮乏。英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学习资料,严重地制约着英语教育的发展,也是学生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黎苗族地区英语教学效能感过低,使教师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生命的价值得不到提升,于是,职业倦怠就难以避免。
2.工作量过大、角色过多造成的压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繁重、复杂和艰辛程度,决定了教师要比其他许多行业的人员面对更为繁多和沉重的压力。由于尊师重教的传统和英语教师的极度缺乏,社会赋予了黎苗族地区英语教师多种多样的职责和功能,教师要根据不同层面的期望和要求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者,还应该为人师表;教师应该不仅是一个学习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还要教给学生历史、语文和数学等其他课程。太大的工作压力和过高期望以及过重的角色负荷,会使教师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因为工作质量下降或者根本完不成工作,从而导致自信的降低和过度的焦虑;二是为了尽力满足各种角色的期望而满负荷运转,缺乏休息,身心疲惫。这两种后果都会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3.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造成的压力。社会提供给黎苗族地区英语教师的待遇与教师劳动付出的不平衡给教师带来了失落感。长期的失落感和生活困顿,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目前,就社会而言,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对教师的回报都是不够的。例如教师工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不仅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同社会其他职业相比一直也是比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相比之下就更低。他们虽然工作很辛苦,环境差,但收入状况却一直较低。据了解,海南省黎苗族地区的英语教师虽然走上工作岗位,但买房、结婚都还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英语教师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有较深的认同感,但由于经济收入微薄,使他们所获得的社会地位远低于他们的社会价值。这就造成了教师们心理上的矛盾状态,使教师在心理上很难获得满足感。当个体感到自己支付太高而产生不公平感时,会通过消极怠工、甚至离职等方式来消除不公平感。在微薄的工资既危及生存又危及尊严时,英语教师中的一部分人就开始以民工的身份流向了城市。还有一部分剩下的人,家里住的不是危房就是防震棚,校门内他们是人民教师,校门外他们去当泥瓦工。教师需要淡泊名利,需要安贫乐道,但当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他们淡泊得自己人格低下、安贫得不能养家糊口时,他们只能是心力交瘁,无暇自顾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