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作者:陈良民




  一、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的人性化管理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教育管理论》)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由于人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人性化管理的困难性,要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其个性差异。对于学生的班级管理,需要管理者调整管理理念,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制定出更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
  
  二、掌握学生学习阶段性特点,做好中心环节工作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思想变化呈阶段性规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入学至第一学年结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适应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习积极性较高且能够遵守纪律,工作较好做,但在这个阶段如果不加强管理,这种情况则很难持续下去。第二阶段是第二学年至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已经习惯了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逐渐放松,会认为“就那么回事”而产生了“疲”性,加之这阶段学习任务较重,有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第三阶段是毕业前一学期。最后一学期学习任务较轻,学生的热情又有回升,都希望能够圆满完成学业,成为合格的毕业生。根据三个阶段的特点我们要抓好两头,特别是进校的第一年,要抓好入学教育,形成良好的开端,对学生进行培养目标、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打好第一阶段的基础,在第二阶段需继续加以巩固和强化。第二阶段主要是严格考勤和考纪,同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学习。第三阶段要加强毕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习。
  
  三、因人而异,注重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面对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平时多观察,摸清情况,做到教育学生有的放矢。注意经常将班级的学习工作情况反馈给学生,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以一颗真诚理解的心去倾注自己的感情,只有成为他们的朋友,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才能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特别是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他们渴望得到尊重,自尊心特别的强,对于这些学生,我们首先要以高姿态去面对他们,视其为家人、朋友,对他们坚持周到的服务,坚持正面教育和积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而传统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统一要求、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对于主体意识很强的学生是不合适的。在学生的班级管理中,一定更要时时处处体现服务意识。
  另外,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更好地为学生教育服务,班主任应加强自身修养,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师生情感关系。班主任应该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处处关心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他们就会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亲切感,能对你敞开心扉,有意见敢反映,有牢骚敢宣泄。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通过谈心等形式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发现倾向性和隐发性问题及时疏导,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巧妙地处理问题。首先,要培养与引导班级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正确的舆论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班级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由此,才能培养出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级。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班级有效性的提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班主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帮助学生规划其学习生涯。学生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较多接触社会、政治、个人前途等问题的敏感时期,这就要求班主任加强同学生和班干部的沟通,了解和理解每一位学生,因人而异帮助他们确定个人目标、规划发展方向。
  
  四、班级管理中有效性分析
  
  学校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微观环境,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层正式组织。学校班级有效性是指学校班级以及班级成员实现其共同目标的程度。学校的有效性归根到底,是以学校班级的有效性为基础。
  1.明确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也就谈不上班级的有效性了。所以要提高班级的有效性,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全体班级成员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目标的制定应结合班级成员的思想、学习、生活、能力等实际进行。对一个班级来说,既要有远期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既要有个人分目标,又要有班级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动力,引导班级及其成员不断提高班级的有效性。
  2.选择好班干部。在以自主管理为主的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班干部的优劣对一个班级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班干部群体既能保证这个班的健康发展,也可以让班主任工作得以事半功倍,可以使这个班保持团结协作的气氛,有刻苦努力的学习氛围,互相帮助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思想作风,它是联系班主任和班级成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提高班级的有效性,必须选择好班干部。
  一个好的班干部必须能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有为班级工作的积极态度和激情;其次,要有一定的威信,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再次,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后,必须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班主任管理好班级。
  3.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人的成长总是受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包含班级的环境布置以及班级成员的仪表仪态等,它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和落实。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
  4.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班级组织或参与各种班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次数及其活动结果,是班级综合实力的体现,班级的有效性,可以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效的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班级活动包括有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班会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进班级成员间的沟通,相互理解,淡化矛盾,更可以使每个人的潜能、个性和创造力得到表现,从而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在班级中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班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班级成员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合作能力,提高班级及其成员的成熟度。
  
  五、总结评价
  
  过去我们对班级的评价往往是经验型的,因而容易出现主观、片面和评价标准随意性强,评价依据不一致、不系统等问题。由于评价本身不够科学,所以也就导致对班主任队伍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当前,推行科学的班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可靠的和客观的,这必将促使班主任队伍的管理科学化。我们采用更加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管理班级必然会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加规范,校园环境也会更加整洁,教学过程更加精彩。通过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试验班级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也由以前的重在参与发展到现在的数一数二,以致于连续被学校评为文明示范班级。这说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