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作者:罗才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进行的研究主要应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探究,其目的是力图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以更有效的教育
  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教育科研不等于“做课题”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之一,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研究能力。
  中小学的任务与大学的任务是有明显区别的。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中小学的主要职能是为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奠定基础。中小学教师每周20多节课,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进行家访等。因此,从中小学的任务和中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内容来看,让广大中小学教师花主要精力做课题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我们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定为形成学习和研究的氛围,从更广泛的意义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就可能给中小学科研带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中小学教育科研应当理解为中小学教师从事学习和积极反思的一切活动。这样,我们在中小学中的教育科研就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普及;二是提高。普及是指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学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大力倡导教师撰写和发表论文,实际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科研。提高是指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选择一批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成立教育研究核心小组,专门对一定区域的教育重大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出教育科研精品,发挥教育科研的示范作用。
  
  二、以教师的工作实际为选题依据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必须立足教师的工作实际,这是中小学的任务和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中小学的主要职能没有“研究”这一要求,中小学教师每天忙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得到教师的欢迎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但不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相反,结合教师工作实际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大大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紧密联系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不但能引起教师研究的兴趣,而且这些研究的内容是广大教师比较熟悉的,因此有能力进行研究。
  
  三、以研究“问题”为教育科研的切入点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常常会因“问题”的困扰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
  与专业研究人员不同的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为解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为根本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问题”到课题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思路。“问题”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工作中我们几乎天天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正确评价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怎样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微观甚至很渺小,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不是教育科研。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就是要为解决这些“小问题”而开展研究。事实上,教师每天都生活在问题情境中,那么哪些问题需要研究呢?这要从研究的价值上判断。有价值的问题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探索性的问题,就是把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活动所遇到的问题。如怎样培养学生课堂记忆的习惯,如何合理地、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二是反思性的问题,这是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所发现的问题,如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等。这些问题最终都要在微观的层面上得到落实。因此,学校的教育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改进具体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科研虽然把解决问题作为重点,但不仅限于问题的解决,最终的目的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加强理论上的学习和探索,从而总结出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再用理论引领自己的研究。
  要使“问题”在研究中得到解决,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在教师教育研究活动中,制定计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进行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作的系统审视和反思。这些计划并不见得像专业研究者制定计划那样,内容详尽,面面俱到,可能体现为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可能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某些设想和打算。也不见得像专业研究者制定计划那样,一层不变,亦步亦趋,可能随着活动场景而动,依研究状态而移,体现出较强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注意资料积累是“问题”研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而撰写教育日志是教师积累研究资料主要途径之一。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教师日志”)作为表述教师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近年来才引起大家关注的。在以往的印象中人们常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方式排斥在研究之外,觉得写写日记、做做记录称不上研究。假如我们同意教师的研究是对自身实践所作的持续不断的反思,从根本上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把日志这种形式纳入研究范围之中。因为在日志中,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他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也就在梳理着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国外的一个中学教师,曾经如此来描述日志是怎样与自我成长结合在一起的:“(日志)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我经常回来读一读在过去的一周发生了些什么。我能够注意到一些关于我教学的事情,例如有用的无用的教训。我每星期至少做四次记录。这看起来能使我专注于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通过撰写研究日志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景,在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增强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的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
  
  四、以解决“问题”为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因此,中小学教师应以解决“问题”为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1.从“小处”入手,克服教育科研的“神秘化”
  很多中小学教师一提到教育科研就感到神秘莫测、高不可攀,认为只有专家和科研部门的专业人员才能搞研究,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存在畏难情绪。实际上,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人人有课题,其课题就是实际工作中最困扰教师创新和发展的问题。在选题上,要把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特别要围绕课程标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性评价、教育信息与教学资源整合等热点进行选题。要从“小处”入手,选小题目,做大文章。我们可以把学校教育科研通俗地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方法——付诸实践——搞好总结——推广应用,使教师意识到教育科研就在身边,寓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2.从普及出发,克服教育科研的“精英化”
  有些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是学校教科室的事,是那些科研能力强,有科研天赋的教师的事,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搞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应该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每一个课堂是一个实验室,每一个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中小学教育科研一定要消除“精英化”思想,强调“每一个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真正实现“科研立校”、“科研强师”的目标。
  3.从实际出发,克服教育科研的“简单化”
  有少数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就是写经验总结、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当然,它们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工作的反思、总结、提高、升华的手段。但是,不能使之简单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中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跟踪与分析、反思与总结,并践行、遵循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的研究原则,破解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新规律、新思路、新方法,真正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使教育思想和角色得到更新和转变。
  4.从发展着眼,克服教育科研的“功利化”
  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提高育人的质量。但有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教学需要而研究,也不是为了促进自身发展而研究,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或者是为了评聘、晋职而进行的应景性、功利性研究。把教育科研当成谋取某种利益的功利行为,是很难出成果的,也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克服这种急功近利思想,从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从促进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关键点放在对教学的反思上,生长点放在创新教育理论和特色成果上,最终目的放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功利思想,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