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学生学科竞赛功利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者:陈树莲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它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是对功利、实惠、实用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普遍增强,功利性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功利主义正在蔓延,淡化了学生对科学精神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追求,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拓展与深入,导致学生的后劲不足。在学科竞赛具体表现为从参加竞赛的开始,就只关心竞赛的结果与名次,追名逐利、急功近利、人心浮躁,只追求可以量化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科竞赛对自身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锻炼作用,导致参赛目的功利化现象蔓延,容易表现出胜则骄傲、败则气馁的情绪,偏离了学科竞赛初衷。
一、学科竞赛的功利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学科竞赛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普遍增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地被动参与,大部分表现为等、听、看,注意力不够集中,因而参与度很低,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学习低效性。而参与学科竞赛后,对于大多数参赛的学生,也许是第一次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自主、高效地查阅大量资料,第一次感受到主体意识激发的主动性、学习成效提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学习。
通过参与学科竞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认识到掌握知识是值得的,是心灵的食粮。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掌握在手中的工具,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育智、育德、育美等价值[3]。
竞争意识增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中激烈的竞争,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以极大的学习情绪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百折不挠地战胜各种困难,在竞争中提升学生的各种素质与能力。
造就成就感,感受成功的喜悦。竞赛是一个创新过程,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通过艰辛困苦地克服每一个困难、取得每一步进步都会获得成就感,让参赛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参赛的过程。
二、学科竞赛的功利性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为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下作者在组织学科竞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案例。本校有一位学生,于2001年第一次参加了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在这次竞赛中他干劲很足,与队员密切合作,发挥出色,顺利完成了竞赛的全过程,最后获得全国二等奖。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次竞赛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决定继续参加下一届比赛。在2003年的竞赛中,他充满信心、志在必得。但是,事与愿违,最终他只获得赛区二等奖,没有取得进入全国复赛的资格——赛区一等奖。在赛后的经验总结中,他是这样说的:竞赛的基本技术问题在初赛三天里全部都解决了,但由于对进入全国复赛、冲刺“索尼杯”(全国第一名)的愿望过于强烈,不能专注于作品的制作和测试工作,以至于对作品中存在的、在测试阶段应该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地发现解决,并且对成功的过分期望影响了队员们的心态,思想包袱过重,又使得队员们在现场测试过程中发挥失常、措施失当,最终导致了竞赛名次不理想的结果。
在替这位学生惋惜的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功利性在提升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了解市场对知识的需要,自觉调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阻碍学生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和全面掌握必需的知识,轻视基础,淡化理论,忽视全面的综合的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在学了有实用性的知识,不注意吸收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情感智力、社会适应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正确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追逐名利,忽视参赛的真正目的参赛想获得好成绩、好结果,这是无可厚非,也是学科竞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可偏执,功利在学科竞赛得到了过度张扬是不争之实,并由之带来一系列怪现象。功利性太强而过分看重结果,对失败的恐惧,对自我评估失实;承受挫折的能力低,不注视团队合作、影响良好心理,而忽视感受竞赛的过程。
三、从动机方面着手,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为途径,克服功利化对学科竞赛的负面影响
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从动机来看,心理学将动机分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大类[5]。内部动机是因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动机。内部动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本身,不追求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其作用有持久性。而外部动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通常是由权威、领导或群体提供的分数、奖金、奖励等外部引诱而产生的,若外部引诱消失,行为便不能持久。显然,功利性属于外部动机。
因而,减少功利性对学科竞赛的影响,关键从学生参赛的动机入手,正确引导,指导学生以内部动机,或通过外部动机引发内部动机,让学生重视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其自尊心;提高责任感、学习兴趣,成就感得到满足。
根据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研究,认为尽管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但几乎所有的学习动机都是同学生的学业成就相关联的,因此,成就动机应该是学习动机的核心。最初研究成就动机的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A.Murray),他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6]。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取决于学习动机的类型。不同的动机目标定向会影响到学生在竞赛中的行为表现和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具备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有意地监控自我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倾向于采纳精加工和组织的认知策略,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先前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相反,具备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则会倾向于使用机械复述的策略,而不是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反省,他们往往只关心最终的成绩。
面对功利,应理性地对待与适度地超脱,承认功利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动力因素,但不能过度追求,以道义来约束自己,以良知来评判自己。
四、改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功利化现象的措施
明确学科竞赛的目的,调整参加竞赛的心态,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竞赛心理素质,满足其成就感。学科竞赛从本质上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利于学生形成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利于培养学生开拓探究型的智力和能力,造就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参赛过程中,部分学生有可能是第一次长时间地自己主动学习实践,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带给他们的感受,亲身体验“有所收获就要有所付出”的人生哲理,这一切或许将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财富。不是所有的参赛者都能获奖,但每位参赛者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竞赛学生的人生体验、知识学习、技能锻炼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如何在竞赛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获得并不在于最后的证书,而在于整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吸纳的一切和无形中培养起来的个性品质,这才是真正的参赛目的。也只有怀着这样的目的和心态,才能在竞赛取得好成绩。
建全、健全学科竞赛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使学科竞赛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是做好学科竞赛的前提之一。但是在规章制度中应减少功利性太强的激励机制,不要误导或引导学生参赛就是为了奖励。
竞赛应与教改紧密结合一起。改革教学方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竞赛是检验教学促进教改的一种手段,以竞赛促进教改,各类学科竞赛推动相关学科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教改为竞赛提供强劲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
[2] 王俊翔.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融合.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
[3] 潘洪建,吴中才.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扬州大学学报,2004(4).
[4] 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