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探究性学习与探究性教学之要义分析

作者:刘大华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学习。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每一位走进课堂的老师必须思考,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教什么,学什么,属于教学内容的范畴;怎么教,怎么学,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人们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尤其在科学课的施教过程中,倡导探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和实践着。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有必要搞清楚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义及探究性学习与探究性教学的区别和联系等。
  
  二、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义
  
  1.何谓“探究性学习”
  探究,根据词典解释就是探索、研究。探究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之一。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探究过程。人类在长期的探究过程中总结并形成了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探究模式——科学探究。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应指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针对科学领域中的某个主题形成自己的问题,或者由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而后,学习者对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且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或理论分析等检验自己的假设,直至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建构起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的方法、技能。
  2.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以其原有的经验结构(知识、技能、态度等)为基础,通过与新刺激、新信息的双向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从而导致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学习者也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作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的经验结构(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生长是教学的目的,但这种“生长”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建构活动来实现,教师要为学生心理结构的生长设计良好的活动、资源和环境,但不能替代其“生长”,也不能无视客观规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人们提出或发展了许多以学习者的建构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种。
  3.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
  (1)探究的问题性。所谓问题,就是人在做某件事、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暂时不知道通向目标的方法。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学习者要形成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形成认知冲突,导致积极的思维。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亦即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性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特征,没有问题探究也就失去了动力和必要性。当然学生在课堂上要探究的问题可能是由老师所提供的情景生发的,也可能是老师直接提出的,还可能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
  (2)认知的自主建构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作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认知活动是深层理解和高水平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进而促进新知识的生长和建构。探究在表面上看是一个活动过程,这是显性的,但更为本质的是隐含在活动背后的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知识的建构过程,失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真正价值。所以有效探究不是看表面的活动和热闹程度,而是要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内在的认知活动。自主建构性是探究性学习最为本质的特征。
  (3)过程的非线性。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过程性活动,知识是探究活动的结果。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但一次探究活动不一定包含以上所有要素,探究的过程也绝不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过程。一方面采取何种探究过程应由探究的需要来决定。就探究的内容来讲,可以是探究某一现象的规律,譬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可以是探究某一现象的成因或产生条件,譬如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也可以是探究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譬如设计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电路。就探究的方式来讲,可以是实验探究,譬如探究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观察,譬如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究;可以是理论探究,譬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动生电动势产生的微观机制等。另一方面,探究活动是开放的。由于学生间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背景,对同样的情景会生发出不同的问题,对同一问题的解决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往往是动态的、即景的、非线性的,而不是预设的。过程的非线性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显著特征。老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要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创造性。
  (4)结果的创造性。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知识、方法、技巧,进行高水平思维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往往生成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新技巧,这些新东西相对老师或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已知的,但相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或本来是未知的,这就是创造性。譬如在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的关系时,通过探究,学生找到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其质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同时在实验中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采用倾斜木板的方法来平衡摩擦力,倾斜木板是一种实验技巧,平衡摩擦力是一种思想方法。创造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由创造性表现出的创造能力,是老师要对学生着力进行培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三、探究性教学及其应用
  
  1.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并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内容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探究性教学原则
  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采用探究性教学,但由于受教学时间、空间、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每次探究中让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的探究能力,突出某些要素进行教学。探究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探究性因子,渗透科学探究的某些要素,揉进探究过程的某些阶段,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3.探究性教学的应用
  (1)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一般以“情景—问题—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让学生历经“生疑—发问—探究—交流—反思—再探”等过程,使问题得到自主、合理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2)探究性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情景的设计者、问题讨论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洞察者和调控者的角色。探究性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相对应,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显得十分关键,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即使遇到挫折与失败,教师也要不断地鼓励和激发学生。教师要主动充当学生的助学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它的功能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用探究性教学,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教学技能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为了实施探究性教学,常常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技术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提供素材,生发问题。探究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作为教师,既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间的差异性,又要保证学生所进行的是科学探究而不是非科学探究,教师要能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教学要受到教学内容和时空的限制,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既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探究性学习不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也不是唯一的现代教学方法,倡导探究性教学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但无疑探究性教学是科学课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实施探究性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教学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它的价值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达成,使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