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鸣放 杨翠萍
三、流利与准确
在与学生交流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语音、语调方面的错误很多,过去时、第三人称加“s”等语法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可是,当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估时,却常常不以为然,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能“说”即可,而且说得越快越好。所谓“快”就是“流利”。这是学生在英语口语认识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快并不完全等同于流利,不顾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语法结构的正确性,一味追求快,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不仅学生在口语练习中重流利轻准确,许多教师对口语教学也持有“先流利,后准确”的态度。他们认为,流利在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有人认为,流利使用外语到一定程度可以自然纠错,从而实现语言的准确性。那么,在口语教学中,流利与准确究竟孰重孰轻?笔者认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当并重对待。
从流利和准确的概念来看,流利是指交际表意时的流畅自如程度。它不仅指表达的语速较快,还强调吐字要清晰,用词要灵活多变。而准确主要指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准确,或语言结构形式方面的准确。可以看出,流利测重于交际能力,准确则以概括语言能力为主。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互补的。没有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交际。就口语而言,表达如流却破绽百出和语言准确却结结巴巴都不可取。根据Wilga Rivers的观点,使用语言的基础在于语言知识(语言基础结构)的掌握和支配语言的能力(语言规则的运用)……如果没有牢固地掌握语言结构或语言规则,学生在自由表达思想时所形成的不正确的交际行为会过早地定型,不利于以后纠正。因此,要想真正流畅地用英语表达思想,语言结构形式方面的准确性就显得极其重要。再者,中国学生所处的非英语环境和他们所具有的汉语背景往往使他们在英语结构形式的准确运用方面遇到许多困难,因而也应当特别重视语言准确性的问题。
如果说口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流利而准确的口语能力,教学的总的指导原则就应该是“流利与准确两者并重”。当然,流利与准确也可以是教学一定阶段或特定教学活动的目标,是通向终极目标的手段。作为过程目标或手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口语教学的不同阶段或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分轻重、有先后地强调流利性和准确性。
在口语教学的初始阶段,当许多学生因口语水平低或担心出错丢面子而不愿多说、甚至不愿开口时,为了鼓励和激发学生,教师不宜过多地强调准确性。因为不愿多说或不敢开口是口语教学的大忌,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着力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养成课内外勇于开口的好习惯。当学生消除了说英语的紧张、恐惧心理之后,按照外语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客观规律,要对他们进行领会式掌握、复用式掌握和活用式掌握三个阶段的口语训练。其中前两个阶段多以机械性、半机械性和复用性练习为主,包括朗读、背诵、替换、复述和问答等练习。这时,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力求准确的意识,教师应特别强调语言结构形式的准确性和语音语调的标准化,要求他们一丝不苟,有错必纠;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识别错误的敏感性和勇于纠正错误的自觉性。随着学生语言基础的不断提高,当口语教学突出语境教学,以语言的实际运用为重点,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角色扮演、辩论和演讲等活动时,教师应测重流利性,不宜为了纠错而打断学生的思路,要让他们自由畅达地发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准确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细致有加,将学生发言当中典型的语言错误和不合逻辑、不得体的语言表达记录下来,在总结评估活动时给予指正。
对于一些根本性的、普遍性的错误,师生都要认真对待。教师要利用适当时机和妥善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自觉纠正。例如,当小组活动时,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彼此发言当中的语言错误,在总结活动时,对问题各抒己见,相互纠错等等。让学生自己评议、纠正错误比教师一人讲评更为有效。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错误泛滥,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错误的敏感性和对自己错误的警惕性,在发展流利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确保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以上所讨论的是英语口语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值得强调的是,输入与输出、流利与准确均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应分别坚持“两者并举”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伙伴关系及其动态角色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2.
[2] Swain M.& Lapkin 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71-391.
[3] 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 马广惠.Bialystok的语言学习模式.国外外语教学,1997(1).
[5] 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邹卫诚.语言输入的机会和备件.外语界,2000(1).(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