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音乐教学中的和谐文化

作者:李 威




  一、音乐与传统和谐文化的联系
  
  和谐的意思是指人的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应处于协调、适宜的状态。音乐其实与和谐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和谐首先来源于音乐起始于自然。
  “和”字最早就多出现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典籍中,它表现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先秦时期的美学观念就是以和为美的一个主流思想,这也和先秦时间的基本诸子文化相符合,体现了“中和”的文化导向。在音乐乐感的追求上,希望能和自然相统一,体现出清、淡、雅、静的风味,追求天人的统一,这是在早期的音乐发展过程中相对普遍的。在《列国志》中介绍著名的乘龙快婿的故事时,就介绍说:笙就是生,是声音的形成;箫就是萧,有着萧疏、清远的意思;而且在奏鸣美好的乐曲时,会引得百鸟来朝。百鸟来朝在古代人的观念中是很吉祥的迹象,只有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的叫声才能引得百鸟的朝拜,这充分体现了在人们心中音乐的自然性,只有符合自然之道和自然和谐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
  
  二、音乐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党中央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现如今的和谐观念更被扩大到了更深的层次,只有社会发展了才能得到真真正正的和谐,而音乐在此其中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音乐是一种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时代的所在,人和人之间交谈也许会存在语言的问题,即使用一样的语言,也会因为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习惯不同或是心理影响等因素,造成交谈最后的不顺畅性。但在音乐上人们就完全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一切音乐都是相通的,只需要从跳动的音高,旋转的旋律上去触摸创造者和表演者的痕迹,结合上自己的经历来品味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这已经是一种和音乐家心灵上的沟通,而且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不受约束。
  中国的孟子也曾说过在音乐体会上独自一个人享受不如大家一起享受。音乐可以一个人来欣赏,也可以全世界的人都来欣赏,这完全是不影响的,而且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感受,大家甚至可以通过乐评之类的方式来交流各自的心得,来获取更多的交流。这也充分地说明了音乐在社会性上的和谐。
  
  三、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教学。因此,情感的表现,情感的宣泄和情感的交流就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在音乐中表现这种情感效应,这还必须丰富音乐中的情感体验。情感艺术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过程。体验是人们通过实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不可缺少的途径。它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心理活动内容,但是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参与到心理活动中,对丰富感性认识和积累,对提高理性认识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正因为体验是亲身经历的,这种感觉也是最能直接被你所接受的。所以,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融入到人的心里去。
  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在每一次的过程中都应该要有一次新的体验,这种“新鲜感”不仅仅是为了听众,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因为学生情绪的表现和情绪的体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每一次的重新体验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情绪反映,所以学生每一次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也都会有所不同。而一次次的体验也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深入。所以,这就必须要求学生不但要勤学多练,还要注意练歌的质量,这也就是每次在体验“新感觉”中进一步挖掘新东西。音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我们应该是把情感越唱越浓缩,而不能越唱越分散,越唱越淡漠。同时,学生的内心视象是学生传达情感的手段。所谓内心视象,指的是学生在进行歌曲练习时,能够非常了解自己的内心感觉和对歌曲的理解程度。学生内心视象中的一切,不仅要被别人生动,形象地看到,而且更要生动形象地感到,否则你看的东西就会变得毫无生气。视象是有选择性的,不是什么都需要看到,必须是那些最能使你感觉得到,最能使你激动,最能激发你的演唱欲望和情感的事物,来充实你的视觉,这样就会激动和真实起来了。
  
  四、好的音乐情感要有好的想象
  
  所谓“想象”:是指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想象还可以分为有意识想象与无意识想象。无意识想象是没有目的性,它是在某样东西的刺激下,无意识的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最简单的,初级的一种想象。有意识的想象是有目的性的,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活动。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神奇的一部分,它与创造性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正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部分。
  想象真实感应来自于经验,越是自己亲历的事情,越能产生激情。无论是美好的回忆还是痛苦的经历,它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存在了不可磨灭性,这是一种感情上的震撼,也是人类宝贵精神的财富。这也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人性的净化。它能激起人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真实想象和感受在音乐中能够良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唱草原歌曲,老师让学生一起想象着大草原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这时所描述的是大草原的美丽图景。那么学生在演唱草原美景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给予表达。音乐大草原的有三种想象的来源。听说过的、电视或电影上看过的或是亲自到过大草原的。那么这三种想象的感受深度和情感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亲自到过大草原的人想到的是金色的朝阳从草原升起时,红的花绿的草一朵朵的绽开着、绿绿的青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淡淡的花香和青草香扑鼻而来、栖息了一夜的小鸟开始飞翔在空中、羊群在小溪边悠闲地吃草,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辽阔,令人心旷神怡。学生要表达的画面在自己的头脑里活了起来。因为它是生活的,令人激动的,内心的真情实感由此而发。想象是音乐与图画的连接线。无论是声音或是感情,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把它完整地连接起来。没有想象的歌声必定是缺乏情感的,毫无生气的。
  
  五、音乐教学的情感表达
  
  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声乐表演也是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感情和动作的结合。情感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人们需要去表现情感,因为它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的表现在人们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通过音乐学习所表达的感情,则是一般情感的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学生必须具备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真实体验,加以一定的想象,通过音乐传达给人的能力,那么音乐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自己的再创造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音乐语言来表现作品。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在发声方面不仅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尽量做到把每个字音清楚地送到学生的耳朵里,还要求声音优美动人,音量运用适当,该响亮时响亮,该柔和时柔和,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语速也要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不同处理。一般用于表达急切、震怒、兴奋、激昂等情绪时可快,用于表达沉郁、沮丧、悲哀等情感时应慢,一般叙述时可慢,涉及阐述时可快。并且通过音量的高低变化,语速的快慢交替,表达出语言特定的节奏感来。就声调而言,必须抑扬顿挫,因为不同的声调总是与特定的思想感情相对应的。只有这样,教师的情感才能被真实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利用声音将教师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情感在课堂中的运用是完全必要的,它将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情感沟通,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好的音乐给人以无限的享受,人们在其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完成了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完善。有些音乐带有励志的性质,人们在听完之后能够振作起精神,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有些音乐带来轻快的脚步,带领生病中的人们走出忧郁的心境,早日重返健康;有些音乐充满力量,听完之后就觉得浑身充满力量等等,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在精神上给于人们这样那样的无限的支持。基于此,音乐教师在贯彻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由单一课改为综合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注意学科的综合和多元化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爱好。多元化音乐教育不仅是世界音乐教育的新潮流,更是新世纪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一个新起点。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所以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形成合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