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对学校体异群体体育教学的思考
作者:王培凤 吴嘉玲
一、健康分班教学的现实意义
由于体异学生群体的情况差异很大,一方面,他们很想像常人一样参加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因为自己身体某方面有异常,参加体育活动受到制约而感到自卑和焦虑。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不愿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各类体育运动,从而使自己远离体育。因此要对各类差异学生归并或按类似接近的情况进行科学分班(组),这样的分班(组),可针对该类差异相近的学生开展保健教学和训练,并可使康复的实效性大大地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经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后的实际效果。提高他们的信心和热情,使他们享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进一步体验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二、健康分班(组)的类型和内容
根据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差异情况进行分班(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器质型、肢体型和体弱型。
1.器质型。一般情况下是指在相应的感觉器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具体又可分为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和综合障碍。视觉障碍指在视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包括全盲和半盲两种;听觉障碍指在听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含完全丧失),其中包括先天性和非先天性两类,具体表现为无听觉或严重重听两种;语言障碍指在语言发声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其中又分为发音器官障碍和由于听觉受阻而无法形成正常的语言发声(但发声器官良好);综合障碍指一人同时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感觉器官上的障碍,如既失聪又无语言者。
器质型障碍者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现有的肢体运动功能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都基本上等同正常人肌体功能,完全可以承受正常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所承受的能力和运动负荷。
2.肢体型。这里所指的肢体型主要是在上下肢和腰腹部位弯曲运动时存在一定障碍。又可分为肢体短缺型和肢体萎缩型两类。肢体短缺型指四肢中有部分肢体残缺或腹部弯曲幅度严重受阻;肢体萎缩型指肢体或腰腹部在运动时由于肌肉萎缩或神经系统传递受阻而不能正常运动者。
肢体障碍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心血管系统及其他感官功能属正常范围,但肌肉萎缩类的学生要视其障碍形成原因来加以区分。
3.体弱型。由于疾病、衰弱引起的身体素质和肌体功能等有关指标低下、运动能力差的人。大体可分为先天和非先天两类。先天病理型指出生时由于各种原因(遗传因素、胎儿发育异常等)而造成的体弱者,他们全身各身体器官具有人体一般的基本生活能力,但缺乏对外界气候变化、疾病预防等方面的能力;非先天性病理型指在出生时尚属正常,而在后天由于某种疾病或恶劣生存环境下造成的体弱者。
三、健康分班(组)教学的设想方案
根据体异学生身体差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班或分组。康复教学班(组)、体育锻炼班(组)和素质加强班(组)。
1.分班(组)的具体人选内容。康复教学班(组),可选编体弱型和肢体型中的肢体萎缩的学生;体育锻炼班(组),可选编肢体短缺型和器质型中的视觉障碍的全盲学生;素质加强班(组),可选编器质型视觉障碍的半盲和听觉及语言障碍的学生。
2.分班(组)的依据。根据体异学生感受教师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程度接受能力的高低;根据体异学生身体活动的能力和可能活动动作幅度的大小;根据体异学生的身体机能对运动强度刺激接受程度的强弱。
四、对分班(组)进行教学和训练的分析和讨论
1.各班(组)应建立相应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康复教学班(组),通过教育和教学,使学生在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促进自身健康水平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性,并能使机体的运动幅度和强度逐步增大和增强,努力提高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班(组),通过教育和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树立身残志不残的坚强信念,并使身体健康有关指标和身体基本素质有所提高和增强;素质加强班(组),通过教育和教学,使学生明确自己有能力达到正常人的部分活动能力,树立信心刻苦锻炼,并在部分的身体素质方面超过一般人的均值指数,对班中某项体育运动强者可建议成立体障学生运动队,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条件者可参加残疾人各级相应的运动会比赛。
2.分班(组)的机动性分析。分班(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仅作相对稳定的分班(组),根据各学员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的变化,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对适应提高者可以升入强度稍大的班(组),对不太适应的学员建议调入运动强度稍轻微的组别,特别是在康复教学班的提高者可升入素质加强班进行锻炼。
这样的调整要经过一定时期观察甚至经过测试,进行综合分析后再进行调整,不要过于草率,一经调整后,要相对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最后确定。
3.教学建议。由于体异学生的体能、运动幅度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个体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教师除了遵循一般的体育教学原则的同时,必须还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循序渐进原则是体异班学生进行教学时的重中之中,技术要求不能单纯追求,重点放在运动强度的变化上,由小到中小再到中等,决不能操之过急,学习和掌握一些最基本、简单的运动技术,最终目的为了通过这些技术来达到身心的锻炼。练习密度的掌握也应控制在这一规律之中。
(2)合理地运用区别对待原则是体异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根据体异学生的差异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应该多样化(如诱导法、反馈法、平行教育法等),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直接或间接的良性刺激,增强体异学生的练习信心;要为一些肢体型学生设计一些符合他们身体特点的专门练习(如不对称的单侧体操等);教师要学会哑语和手势,便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思想情感交流。教师的讲解示范要从声、形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
(3)加强心理引导。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从情趣、兴趣入手,激发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后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唤醒他们长期潜在的沉闷和颓废失落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4)加强体育医务监督和一般的体能测试。要与校医务部门多联系,密切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及时统计和分析。这样不仅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有保证,而且还能起到安全教学作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的要求。体异班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口述表达、进步幅度和教师的观察小结等综合评定来确定他们的学习等第。用教育的信念去支持学生的进步,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体验成功,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中的缺点,不断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对素质加强班的学员要密切注意和发现其中是否有良好的提高苗子,要积极加以护导,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加以提高训练,并积极推荐保送上一级的残疾人员体育运动机构,使他们的体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6)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有积极的期望和由衷的关怀,尊重和爱护身心上有缺陷的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耐心引导每一位体异学生,让其能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教师平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做的一件不起眼的事,都可能伤害学生那颗敏锐而又易碎的心。多一份细微的观察,感受他们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就多一份高度的责任感,使生生、师生的关系融洽、愉悦,从而获得双方的成功体验。因此关注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结论
体异学生由于身体残缺、病弱情况不同,必须要进行科学分班(组)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采取一系列符合他们生心理特点的组织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
加强心理引导,提高他们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树立自信心,不断努力进取而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维护和组织好身心有障碍学生的运动权力和体育活动要落实到体育教学实处。
参考文献
[1] 林致诚.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课程教学的忧与思.武汉体育学报,2003(1).
[2] 陆遵义.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3] 季浏.走进课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