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 健




  自2004年9月起,我国广东、山东、宁夏、海南4省区已开始试行新高中课程方案。对于在一线参与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广大教师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效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教学策略。笔者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选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素材,同时也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平台。新教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教育功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资料”、“阅读”栏目以接受学习为主,“讨论”栏目以探究学习为主,“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以体验学习为主,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新教材为依托,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图书和实验资源、社会自然资源等。本人所在学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发应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把现代技术引入课堂,把学习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使微观内容宏观化,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网上阅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每位化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资源素材库,备课时可随时调用。我校的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教师信息技术开发的意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所以,教师除了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外,还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具体地说,就是除了校内已有“教学用书”、“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媒体”……还要利用“工厂”、“农村”……尤其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信息(如大自然、电视、报纸、网络等)中去获取低起点、多角度,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感受“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求知欲,更真切地感受化学对推进人类文明所做的重要贡献。学生可在课外去实验室自主实验,去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自主查阅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场所。教学时空的开放指的是校内外、课内外学习活动一体化。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带学生参观热电厂,请工程师介绍煤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上到《卤素》时,带学生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消毒的情况;学到《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时,带学生参观化工厂或污水处理厂,了解空气净化和污水处理问题等。但值得重视的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不能滥用。目前,有一种过分强调教学媒体作用的倾向,刻意追求形式化。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不少老师热衷于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辅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效益,但一节课几乎所有时间均通过计算机调控,何以体现教学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在于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不是机器所能代替的。我们必须反思,教师使用PPT教学,如何避免内容因过分预设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如何避免因容量大加重学生负担的倾向。更值得指出的是,化学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实验,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生成的“屏幕实验”无法代替真实实验。
  
  二、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与以往的高中化学课程相比,新课程的化学实验在教与学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认真研究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对于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在人教版编写的必修模块教材里,实验内容不再详细区分“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本着切实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出发,我们应努力创造和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灵活地处理实验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的,应尽量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体现在探究方面。如教材中安排的“探究铁的氧化物与水的反应情况”的科学探究,就从实验条件、仪器、药品的选取等方面对学生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也意味着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尽可能结合实际设计探究实验来开展教学。如在学习铁的氢氧化物知识时,氢氧化亚铁的生成是不易观察的,新教材中强调的也是由氢氧化亚铁向氢氧化铁转化的过程,但笔者认为这是新教材留给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之一,因为在该处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何才能观察到较长时间的白色沉淀的实验设计问题,即氢氧化亚铁的制取实验探究性教学。
  提高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是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前文提及的“实验室资源开发”也属于其中的一项工作,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总结交流和反思,努力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预设的要求。
  
  三、体现人文内涵,强化课程的教育功能
  
  “人文精神”是化学课程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探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为化学教学改革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一位教师就像一颗火种,若能点燃学生,真正有潜力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一则实验,在教师的不经意之中或许打开了学生通向化学殿堂的大门,激发学生对科学终身的追求。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早年就是在中学化学蔗糖与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中,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从而使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中取得了成功。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善”就是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成果好比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用之以治则吉”的福祉,也带来“用之以乱则凶”的祸害。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呼唤我们化学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教学中既要关注化学原理的应用,也要指出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应用成就巨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材料危机、药物危机,但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将社会的责任感放在首位。一个在现实中发生的例子给我们的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敲响了警钟:“金球最大冰毒案”主犯刘招华,用新型的化学合成方法制造出12.36吨高纯度的冰毒(市值55亿美元),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在中学时化学学习成绩很好,案发时在他家中发现有关化学书籍就有一米多高,在研究“冰毒”合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刘招华事件”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陈颖.从教材到教学——浅析高中新课程《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的教学设计思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
  [2] 郑永信.对初中化学新课程和高中化学旧课程衔接的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
  [3] 王云生.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化学》模块评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
  [4] 周建华.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需把握的三个维度.新课程(教师版),2006(5).
  [5] 刘建明.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宁夏教育科研,2007(1).
  [6] 张静.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体系的探索.化学教育,2007(5).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