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墨子教育观探究

作者:孙守超




  墨子创立的墨家私学独树一帜,尤其重视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颇具特色,在我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一、有道相教的平民教育
  
  墨子认为,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权利上应该是平等的,主张“有道相教”、“有道者劝以相教”。即凡有道德学问者,应不拘形式,不论智愚、贵贱、贫富,随时随地教诲他人或彼此相教。这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相似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观念上,墨子略胜一筹。孔子虽以“有教无类”的宗旨,但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对束修不备以及不主动求学者则无以施教,而且孔子的施教也并非来者不拒。但墨子以“兼爱”精神,将教育对象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因此,墨子则含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墨子还认为,“今夫乱世。……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很显然,墨子的逻辑是:求善者愈少,教人行善就更有必要,“有道以教人”,来者即“教”,不来者也可“往教”。这比孔子的“有教无类”更具有积极行教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更具有平民性的色彩。
  
  二、为义兼士的素质教育
  
  墨子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为义的兼士”,所谓“兼士”,“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能够实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兼士”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
  首先墨子认为“兼士”必是“厚乎德行”。“兼士”要能“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也就是要看其实践行为和实际效果,这就是墨子所讲的“合其志功而观焉,”即判断弟子要把学生的动机与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开始了适合于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其次,“兼士”必是“辩乎言谈”。“辩乎言谈”即“能谈辩者谈辩”。“谈辩”指任何一位“兼士”都应掌握和应用谈话辩论的理论技巧与方法,教育弟子必须具备能言善辩、善于辞令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再次“兼士”必是“博乎道术”。“博乎道术”就是要培养多才多艺的能手。此外,墨子还要求兼士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具有心理素质教育的萌芽。
  
  三、救国济世的目的教育
  
  “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墨子教育的出发点是胸怀天下,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救国济世功能。他把“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视作“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的原因之一,把“隐慝良道,不以相教”看作“天下之乱”的重要表现,把“有道者劝以教人”,看作为贤之道和治国之本之一,因为墨子认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可见墨子把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到国家治乱的高度上,充分肯定教育的政治与道德功能。
  墨子认为:“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诵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在具体实施“上说”的过程中,因其国情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教育,上说“王公大人”,使当时的统治者们受到卓有成效的教育,如“止楚攻宋”的故事,就是最为成功的范例。墨子也同样重视对“农与工肆之人”的教育。墨子要求对“天下万民”在道德上做到节用贵俭、赖力而生、以劳取获、勤奋致富。让劳动者受到劳动技能上的培训与教育,“而有道肆相教诲”,“教人耕”者“其功孰多”。由此可见,墨子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在于培养造就一代新民,通过教育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互助兼爱、繁荣富强的理想社会。
  
  四、文理兼备的内容教育
  
  墨子认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可成也。”可见墨子所言的教育的内容可分为“谈辩”、“说书”、“从事”三类。“谈辩”是指学习谈话、论辩的方法与技巧,目的是为了培养政治家、游说之士与辩论之士;“说书”是指阐明书本中的理论与原理,目的是为了培养教师与学者,包括经济、政治、伦理、法制等学科;“从事”是指学习科技、农业、工业、商业、兵器等方面的知识,以用之于生产实践。
  墨子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但他将“兼爱”与“正义”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是其“上说下教”的教育内容之根本,教育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实施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墨子书中《经说大小取》六篇,主要涉及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对于点、线、面、方、圆、比、平行、相交、相切都有比较完整的描述和定义,甚而对倍数的含义、变数理论、极限概念、十进制原理等较高深的理论都有论证;在物理学方面。写下了一些相当科学的定义;在光学方面,对于光的传播,光源与物象的关系,物影的形成等都有一系列的科学见解。墨子也很重视军事知识的教育。
  
  五、述而且作的实践教育
  
  墨子注重言而有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主张“述而作”,认为“士虽有学问,而行为本焉”,可见,墨子重视实践力行,严格要求弟子言行一致,反对只说空话,不务实际。
  墨子教学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科技教育中,墨子重视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在光学知识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原理。在军事教育中,与弟子共同研制各种军事器械,投入实际应用。在逻辑学教学中,墨子重视具体生动的教学方式,多采用自然、人类生活中的各种事例进行比喻及论证。
  
  六、学思结合的方法教育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儒家在教学过程中总体上是讲究学思结合的。而墨家在学思的广度与浓度上都有突破与拓宽。墨子指出“故”的概念,就是要求学生学习时能够探明事物的原因真谛,要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墨子》一书中,“何自”、“何故为”、“何以为”、“何以知之”处处皆是,这就是要求人们开动脑筋,多加思考,注重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学思并用。墨子之重“思”的最显著特色,还在于他研究和掌握了“思”的工具之学——墨家辩学(逻辑学)。墨子后学对“辩学”的界定是“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墨子强调“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认为思考有三种形式,即“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而思考的基本方法是“以类取,以类予”。
  
  七、不扣必鸣的主动教育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墨子认为,扣与鸣之间有三种情况,“扣则鸣,一也;不扣则不鸣,二也;虽不扣,亦必鸣,三也。”…墨子更主张“虽不扣,亦必鸣。”更强调“强行”、“强为”,“今击之则鸣,弗击不鸣,隐知豫力,恬漠待问而后对”,墨子认为被动施教的弊病不仅是施教者之过,而且还可能危害社会。因此主张“不扣则鸣”,强教于人,“遍从人而说之”“今夫世乱,……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也。……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中,墨子提出“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的这种主动施教的教育精神,被庄子称日:“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日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在教育过程中,墨子不仅仅强调教师的主动性,还注意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表明墨子早就注意到了人的动机问题。并把此理解为人的求知欲望、求知动力。
  
  八、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
  
  墨子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在回答他的学生治徒娱及县子硕二人问“为义孰为大务”的言辞时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独也是。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认为,人的材性不同,就给予不同的教育,他们就会展现不同的才能,大家通力合作,天下就会无事而不可为了。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天资、兴趣、个性、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分别地加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同时墨子还提出因材施教要因宜因时而教,正如墨子答禽子时说:“多言何益,为其言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