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师生交往:理想、现实与重构

作者:王铁生




  一、师生交往的特征与意义
  
  1、师生交往的特征
  (1)自觉性。学校教育产生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实施的活动。这样,与一般的交往相比,师生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目的、交往内容以及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使他成为一个人。
  (2)交互性。师生交往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交往存在于师生间,其交往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互为主体,师生双方在交往中是同等重要的。师生交往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3)中介性。教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的相遇。师生交往的中介包括语言、文字、教学设备以及教科书等。师生交往的中介条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制约,也决定着师生交往的面貌,标志着师生交往的发展水平。
  (4)多层次性。就表现形式而言,师生交往是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就交往内容而言,除了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思想文化交流,师生间还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方面的交往。就交往的情境而言,除以师生身份进行的交往以外,师生间还普遍存在着以朋友身份维系的交往,这种交往往往是终身性的。
  
  2、师生交往的意义
  (1)师生交往的工具价值。学校作为社会中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中的师生交往首先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工具。①师生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②师生交往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的重要途径。
  (2)师生交往的目的价值。交往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师生交往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发展。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定义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①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生活在结构化、网络化、模式化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②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师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
  
  二、师生交往中的缺陷
  
  1、师生交往自觉性方面的缺失——追求工具价值而忘记了目的价值
  一是把师生交往理解为教师与学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背景、条件和手段。师生交往是教育或教学环境中的一部分,其作用就在于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情感、智力、审美的环境背景或“心理场”、“精神场”。二是把师生交往作为教育或教学的一种条件、手段,其作用就在于通过交往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达到良好教学过程的展开,实现教学任务。这样理解师生交往,仅把教育理解成了工具,而没有同时把教育理解为生活,结果是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忘记了目的,造成教育教学活动“意义丧失”。
  
  2、师生交往交互性方面的缺失——强调权威而忽视了民主
  师生交往中,交往主体其地位在多数场合是不对称的,加之对师生交往的片面认识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全面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种师生交往中,教师是具有统治地位的圣贤之言的传达者、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控制学生的课上课下的一切行为甚至思想;学生是可以任意塑造之物,是可以被随意涂抹的“白板”。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异化为物,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被消磨、被扼杀,而且最终也使教师异化为“圣人”,失去了在师生交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可能性,从而使师生交往背离了“成人”的目的。
  
  3、师生交往中介性方面的缺失——忠诚于知识而背弃了学生
  师生交往中以课本为中心,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只是忠诚于学科的逻辑,把教学看成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成了交往活动的统治者,教师成了传递知识的工具,教师似乎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处于教育的边缘,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为“教”而活;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为“学”而活。
  
  4、师生交往层次性方面的缺失——完成了“工作”而抛弃了“成人”
  师生交往仅仅发生于组织制度内,停留在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制度化的工作性交往的层面上。组织化的交往,交往的形式、时间、空间等受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规章制度的严格规定,交往更为制度化、程序化。师生在教室里“扮演”各自的角色,应付公事般地“交往”一番,课下各不相扰。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
  
  1、重构“人格”化的学生观
  我们必须尊重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我们应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性的,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独特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及其进程,这是对主体,胜的一种高度认识。要对学生诚实,应该使学生明白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区别与联系,至少应该使学生有一种适应新生活的心理状态。尽管学校的生活与社会生活有些不同,但这种不同不是实质上的不同,而是年龄上的不同。我们在正视这种不同的前提下,应该将学生看成是一个社会成员,一个同伴,是“我们”中的一员。生活即是如此。
  
  2、形成“文本”化课程观
  要摆脱师生交往中的知识专权。课本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的“文本”,其意义是开放的、生成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在以课本为中介的师生交往中,无论如何总会遇上不同的诠释,甚至是过度阐释,会遇到对课本文字的各种疑问。教师应该站在不同学生、不同社会成员的多种角度对文本作出多种理解,抑或是相互矛盾的理解,更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鼓励学生对课本作出独特的理解甚至责难。承认文本的开放性,尊重对文本作创造性理解,并不排斥使学生接受社会公认的正确知识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并不排斥课本的社会意义。正确知识的获得是在课内外师生交往中生成的,是在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怀疑、诘难中心悦诚服地接受的,而不能靠课本霸权“硬灌”进学生头脑之中。
  
  3、确认“民主”化教师现
  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相互对比、评价中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形成对世界及与自己的关系的新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的学习者。在师生交往中,只有教师把自己作为不断成长中的人,他才不会将师生交往只作为一种教学工作,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才能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教师将学习与工作真正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而在其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4、树立“生活”化教学观
  师生交往中的学习,不仅仅是使师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而且是使他们的一切方面——知识、智慧、情感、意志、人格、个性、气质、审美等都得到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反思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批判创造的精神亦得到发展。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他们还在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自由、批判地思考,学习如何热爱这个世界并使它更富有人情味,学习如何创造并通过创造改变自己。注意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教会学生终生学习。这些都是在师生交往中要学习的内容,这就是生活。教学是解决学生生活难题的实践过程,应该围绕学生的发展,在社会大背景中,通过师生全面的思想、政治、经济交往来进行。应变革师生交往方式,改造师生在社会、学校、班级、家庭中的生存环境,使其更适合师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