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规律与制度建设
作者:柏宏权 徐 克 奚彩林 刘世星
程序,选择、确定了第一批校本课程建设项目15项,其中重点资助项目4项。
(2)严格进行中期考核。在校本课程建设项目中期考核阶段,要按照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中期考核,邀请相关的专家对建设时间过半的课程,按照“负责人汇报课程建设情况、有关部门支持情况、专家评价课程建设效果”的程序,逐一严格进行中期考核。
(3)结项验收。在项目验收阶段,学校对所有校本课程逐一进行验收。课程负责人提交“在建校本课程验收报告”、“课程立项协议书”,由专家组认定,课程验收结果分为三种类型,即“精品校本课程”、“验收通过”和“验收不通过”。
(4)复审。对已授予“精品校本课程”称号的,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复审。
2、课程选择和评价制度
(1)课程立项入选标准。对入选课程在课程定位、知识体系和内容、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学条件、主讲教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其中:①关于课程定位、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入选课程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总体建设思路。课程选择、全校布点首先是面对受益面大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具有特殊作用的课程。②关于教学理念和模式。要求入选课程采用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的积极性;要针对课程特点,采用行之有效、有特色的教学方式。③关于教学条件。要求入选课程有相应的教案;有相应的教学媒体、网络学习与相关教学资源。④关于主讲教师要求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行动研究能力;有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
(2)课程建设中期考核标准。在校本课程建设时间过半的情况下,学校要组织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四个方面:①课程建设理念。主要考察特定课程是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课程理念。②课程教学方法。主要考察特定课程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的教学方法的落实情况;针对具体课程特点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受益情况。③课程教学条件。主要考察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情况;教学媒体、网络学习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等情况。④主讲教师情况。主要是对主讲教师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中期考核的具体依据主要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立项后的建设情况和初步成效;适当参考立项时签订的协议书,参考相关专家、同行和学生对拟考核课程的评价意见。
(3)确立了课程验收应达到的验收标准。课程建设期满时,学校要组织课程验收。任何课程要通过验收都必须达到如下标准:一是对中学生的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本地区形成一定的影响;三是课程内容科学、合理、体系化,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四是有与时俱进、高水平的立体化教材;五是主讲教师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六是教学方式能体现“教”与“学”的结合、“教”与“研”的结合以及“学”与“用”的结合;七是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与各种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交流;八是教学改革特色鲜明。
3、“协议”管理制度
(1)凡立项的课程,课程负责人与学校都要签订立项协议书(一式三份),包括校本课程的名称、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阶段目标、课程主要参加人员、中期检查时拟完成的主要内容、主要验收指标,后期建设内容和验收指标。经教科室、课程负责人和学校领导三方审查同意、签字后协议即予生效,三方各持一份,作为各自工作的依据。
(2)建设项目的中期考核和验收,课程立项阶段签订的协议书都是相应的依据之一。
4、课程建设滚动式资助制度
(1)实行滚动式资助制度。学校要组织专家对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给予资助”;考核优秀者给予“升级资助”;考核不合格者下半期将“不再给予资助”或“降档资助”。课程建设过程中,经专家考核,部分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提升到重点校本课程序列。
(2)实施与“滚动式资助制度”配套的“延续资助计划”。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二期”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确定了校本课程建设“延续资助计划”,即对那些已建成的校本课程,学校专门拨出资金,资助这些课程所形成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独特教学方式的持续实施。
四、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制度的思考
校本课程建设管理要尽可能的制度化,一是要建立一系列清晰、合理、系统、协调的制度,为课程建设确立相应的规范;二是要按照制定的制度来决定课程的设计、筛选、资助、认证等工作的开展。前述关于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制度管理实践的案例研究,揭示课程建设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不难看到,校本课程建设确实需要在深刻认识课程建设的本质、内在要求与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无论是建设什么类型、层次的校本课程,就具体制度结构而言,一是要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诸如课程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立项课程、课程阶段性考核和结项验收以及课程复审程序。二是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诸如课程立项入选标准、课程建设阶段性考核标准和结项验收标准,以及相应的复审标准。三是要突出协议管理,建立相应的协议框架。四是要建立课程建设滚动式资助制度。只有滚动资助,才能激励教师持续努力,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得到持续的支持,同时又有助于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监督。
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来看,正是由于坚持创造性的制度管理,便得校本课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得到教师的积极响应,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