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探究

作者:李明江




  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不仅要求讲授内容的正确和科学,还表现在对教材的把握、课堂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科学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一、把握知识体系,提高讲授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载体,也是教师施教于学生的主要媒介。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就特别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社会化,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并能被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所激活。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课程内容完全融合,真正使课程内容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与发育的精神沃土。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把握课程内容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一般的学科知识都具有系统性强、逻辑严谨等特点,知识与知识之间,不仅存在着纵向的联系,也存在着横向的联系。因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章节教学内容,而且要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必须做到把整体教材与章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如果我们缺乏对教材的整体理解,教学时就难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或者是很难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
  
  二、吃透教材,提高制定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自主学习、独立钻研、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必须在上课之前先了解学生对教材有多少认识,教材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有多少联系,学生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评讲、仔细分析,哪些地方可以简单交代。
  具有科学性的教学目标首先应是明确、具体的。也就是教学目标内容具体,界限清晰、确切,不是含糊不清或令人不可捉摸、似是而非的;二是要完善、适度,所谓“完善”,就是教学目标能完好地体现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辩证地体现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原则。“适度”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接受的;三是要方向正确。能体现正确的教学方向。新课程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这三个层面上的要求。一是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二是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品质与情感。
  
  三、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基本是沿袭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设计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教学——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五环节教学法。应该说,长期以来,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影响很大,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也日益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五中心”导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单向传输关系,学生的自学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思想自律能力缺乏。新课改提倡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应重点以“激发兴趣,引发动机;提供信息,激活探究;指导方法,教会学习”为指导思想,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和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合理、科学,学生的学习更加愉悦、轻松。
  
  1、激发兴趣。引发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发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激发兴趣、引发动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要求我们首先要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你,就会亲近你上的课,就会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其次是注意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我们知道,使学生感兴趣和产生好奇的往往是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并且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大量学生熟悉的基本事实,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或某个知识点存在于教学情景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兴趣。尤其是对一些理论性强而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讲的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产生抑郁、沉闷、兴趣淡漠等不良情绪,就更需要把教学内容寓于生动感人的情节之中,打破沉闷,调节情绪,提高兴趣。三是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兴趣。比如使用音像、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启发、竞争、讨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直观的语言、教具、实验等,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内容。使其在观察中产生新奇感,在操作中提出新问题,在讨论中产生新想象,在矛盾冲突中积累新方法,在反思中萌发新探索。
  
  2、提供信息,激活探究。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主体的创造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要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三维基本结构出发,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去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主导作用不是讲知识,而是不断向学生提供各种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在有效信息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一步步地建构自己的新知识。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学习置于问题情景或悬念之中。使学生经常自发地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之中,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驱动力。再适时施与巧妙的点拨和诱导,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在探究中不断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问题意识,流畅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态度。
  
  3、指导方法,教会学习。指导方法就是要对学生在预习、听课、主体探究、巩固知识、总结提高等方面给予方法上的点拨和指导,加强对学生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矫正和训练。教会学习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和最高要求,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进而达到“想学、会学、坚持学习”的教学目的。
  
  四、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和环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大原则,积极开展探究性、主体性、合作性、创造性教学。要摒弃时间与质量的正比例关系,力戒过去那种单一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以我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在改革的思路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与学生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收获和灵感。提倡“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境体验中展开有效学习。第三是在改革的目标上,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育关怀与有效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有效教学本身是德育关怀的最高形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志力是成才的柱石。所以,“以德育为核心”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育人为本,把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要注意启真扬善,培养真善美、责任心、自信心、意志力,要激发动机、引导兴趣、发展智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冲动,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品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能够是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力求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个实验多种做法”等活动。使学生在探索“多”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其智力活动丰富化、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学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课本上提出的基本练习和基本问题;二是能够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和比较复杂的综合问题;三是使学生能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