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师道德人格的结构及其建构

作者:张永华




  人是社会的人,人格是个体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它带有职业性烙印,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思想性、个性化,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道德人格是教师人格系统的核心,认识教师道德人格及其结构是有效提高教师培训成效的突破口。
  
  一、什么是教师道德人格
  
  在东方,“格”通常指“标准”或“准则”,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人格顾名思义也就是人之格,即作为人的标准或准则。在西方,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人格是个体发育的特别性状况下所获得的独特行为装备。而道德人格则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中所获得的道德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活动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在现实中的任何人,都毫无例外地会表现出一定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标识着整个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它的高低反应了一个人的社会性高低。
  为此,笔者将教师道德人格定义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内容在教师个人成长与成熟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意识内化与行为外现。其特征是:(1)社会的自然性。即教师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个体行为品质,体现为一般的道德人格。(2)职业的必然性。即教师群体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在个体行为中的表现。(3)影响的深刻性。因它具有深入性和持久性,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力影响力。“人格无条件地具有真理性”(墨格尔)。“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乌申斯基)。教师道德人格同样具备层次性,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它引导教师个人整体人格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人格的建构,同时也是衡量教师个人魅力的核心标志。
  
  二、“道德力”及其功能
  
  笔者于2005-2007年间,针对比较典型的20余种教师道德人格特质——心净、独立、身正、爱心、律己、有恒、轻财等,并设计编排为《教师道德人格要素问卷》,先后在云南、四川、广西、甘肃等大、中、小学生和社会人群中进行抽样调查,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986份。统计结果表明:被学生和社会普遍看重的教师道德人格特质集中在6个方面:(1)心净:内心淳朴,灵魂干净。(2)身正:为人正派,为事公正。(3)身先:为人师表,求实创新。(4)量宽:心胸豁达,宽以待人。(5)律己:严以律己,独善其身。(6)轻财:不重名利,洁身自好。通过总体特征分析、差异性分析发现——特征比较明显,差异性较大(图表略),分析表明:教师的其他道德人格特质(如:独立、爱心、自信等)在教师的人格修养中已经被6个特征型特质所包容或部分包容,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问卷设计与取样中可能的误差,并作了技术性处理,而且查取样广泛,所以有较强的代表性。
  “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尼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夸美纽斯)。实践证明,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道德人格素质。“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笔者将调查获得的教师道德人格中的6个重要特质视为教师人格的“道德力”,其功能如下。
  1.心净足以育人。内心清净、安宁,灵魂敦厚质朴,不因名而来,不为利而去,以纯净的思想、良好的作风和高贵的品质,悄无声息地感染、熏陶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2.身正足以导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是一种精神感召力,是教师在待人公正、处事公平、为人正派中产生的示范效应,这种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身先足以率人。“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人之模范也”,许多学生正是在教育者“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感召中走向成功的。
  4.虽宽足以待人。心胸豁达的人能与自己为善、与他人为善、与环境为善,内心宽厚的教师有极强的包容之心,他能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超越文化、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远离“闭门自守”。
  5.律己足以服人。自知、自律是一切美德的基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美的偶像”(黑格尔),自我克制甚至被认为是教师人品的精髓,教师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自己“读书——修己——正人”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6.轻财足以聚人。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师者,范也;言行动静,皆可为式”,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师“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富足心态对学生有无穷的感召力。
  
  三、“三棱锥”模型
  
  结构是指事物组成要素间的搭配和排列,教师道德人格结构是指教师人格“道德力”的搭配与组合。教师人格的“道德力”犹如6条线段,它们有长短之分,其线段的长短表明教师道德人格在该方面修养的高低与影响力。而教师个人的道德人格影响力是各“道德力”的合力,因此6条“道德力”彼此“三三首尾相连”,便在空间上组成了一个三棱锥,如图所示:即“道德人格三棱锥”,(h代表教师道德人格的高,即德高),其三棱锥的体积便是“教师道德人格力”其体积越大“道德人格力”越强(即:道德人格越具魅力);其体积越小“道德人格力”越弱(即:道德人格越缺乏魅力)。由三棱锥的体积公式可知——体积与底面积和高的乘积成正比,只有当6条“道德力”逐渐增长、且趋于相等时,三棱锥趋于正三棱锥,其体积趋于最大,稳定性趋于最强;反之则趋于最小和最弱。我们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个人的客观表现与群体落差,把“教师道德人格力”大体分为五类。
  
  1.德高者。即:h高、底面积大,所以道德人格修养高、有非常好的社会声誉和名望。人格高尚,有极强的道德人格魅力,在教书育人中特别受人敬重,属德高望重者。这类教师占整体教师的比例较少。诸如:提倡“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教育家孔子;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孟子;甘当骆驼和饯行“平民教育”的陶行知等均属此列。
  2.德上者。即:h较高、底面积较大,所以有较高的道德人格修养、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名望,有比较强的道德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中倍受同行和学生的敬重与称道。这类教师占整体教师的比例较多,中国有1200多万教师,支撑着13亿人口的教育,他们肩负着道德的教化、人格的引导、人口素质的提升与人才的培养。
  3.德中者。即:h和底面积一般,所以道德人格声誉和名望大众化,道德人格常人化,一般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肯定,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属于大众型人物,这类教师占整体教师的比例极多。人是最为奇怪复杂的存在物,就每个个体而言。他可以集人性与兽性、善性与恶性、社会性与动物性、理性与非理性、个体生命的暂短性与人类历史的恒远性等矛盾于一身,所以要给人性下一个学科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肯定:人是多重属性的共同体,正因为人性的多样性才导致了人类价值的多元化——有的人以自我为重心,有的人以家庭为重心,有的人以工作为重心,有的人以快乐为重心等。教师虽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他们依旧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因此有许多人把教师职业当作生存和生活的手段,只要能做到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就足够了。
  4.德低者。即:h偏低,底面积偏小,所以道德人格修养低、有不良的个人形象与社会声誉,缺乏道德人格魅力,教育、教学影响力偏低,在同行和学生中往往得不到尊重。这类教师占整体教师的比例也比较少。诸如:不尊重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或失误,不作深入的了解,而是主观定论或加以讽刺、责备;对学生缺少应有的爱心,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经常表现冷漠的态度;对学生有明显的偏见,处理学生的问题多失之公允;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将不良情绪转加于学生;对工作厌倦,对前途悲观;缺乏毅力,常发牢骚,不求上进。
  5.德下者。即:由于某一部分“道德力”偏短,所以导致h极低,即便有较大的底面积,其道德人格三棱锥的体积很小,因此这类人即使有一些优点,也会因某些方面的过度表现(如:身不正等)而被他人所否定,这类教师占整体教师的比例较少。诸如:贪图小惠,急功近利,甚至“索拿卡要”;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归咎于学生或社会;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对学生多指责、少鼓励;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过时;不尊重家长,甚至与家长矛盾冲突,指责家长;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语言、行为不文明,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道义。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