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白云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不但在于智力因素。更重要的还在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塑造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先决条件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近年来,在我国的校园中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疾病问题,导致不甚设想的凶杀、轻生事件的发生,促使学校更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它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多了解自身,以使生活充实和富创造性‘帮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充分实现人格完善;帮助学生解除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及各种危机提供帮助指导。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二者的关系。部分学校存在着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作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从本质上混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为基础,要求从意向活动、认知活动、综合的心理活动方面去把握人的精神状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与此同时,还会促进其思想品质的发展,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个方面,它绝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心理有疾病和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跟社会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心理医生相提并论,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治疗”和“指导”的意识比较强,研究问题时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发展性问题的较少,这就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人甚至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夸大化,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这是用不科学、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严重地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3.师资队伍非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精通心理咨询辅导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有一部分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和医学专业的,还有从思政队伍或其他专业转岗的,而且以兼职居多,他们接受培训、学习进修机会少,专业能力不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是否具备训练有素、专业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是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上台阶的一个重要因素。
  4.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当前计算机网络正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心理角度而言,在认识自身的情绪方面,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有关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渠道;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在自我激励方面,网络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在认知他们的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感觉别人的感受、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人际关系的管理方面,网络缩短了青少年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有待规范,网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和负面作用日渐凸现,比如在网络中发生的角色错位、人性异化、自我迷失、道德失范等问题就是网络对学生的心理情商带来的危害。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深化理念,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构成的教育工作。纵观十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难发现,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具体工作,只需要由特定的教师采用特定的活动形式来完成,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构建内化在教育者行为中的教育态度和固化在学校环境里的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专门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蕴涵在教育活动全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作用。这包括:首先,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包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指导所有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全面体现对人的尊严、人性和人的潜能的尊重。其次,学校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要求,学校的教育政策、教育计划、教育过程都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第三,学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利用存在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因素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维护学生的尊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学生健康成长施加积极的影响。
  2.强化师资力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相关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并且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二是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三是设立能担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只有机构落实,人员到位,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会更有保证。
  3.正确认识网络,实施恰当的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网络虽然创造了“虚拟现实”环境能够为我们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也促进了人们突破传统线形思维的束缚,但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已成为当前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1)建构人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网络在分解青少年的个性和阻碍主体性成长的同时,也在瓦解他们的价值观,削平他们的情商。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2)建设本土化网络心理文化。一方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目前日益泛滥的伪心理科学,非心理科学的网络文化现象,特别是打着心理科学旗号在网上不负责地搞心理测验、咨询、治疗等现象。建设起健康向上的网络心理文化。另一方面,要构建与国际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的本土化的网络心理文化。我国网络心理文化的建设更需要贴近现实社会和融入中国文化的氛围,要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于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适应我国本土文化圈的网络心理文化模式;(3)完善现代化“网络社会人格”。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心理学家认为:这类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因此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