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保障机制建设
作者:董建春
教学,这当然也没有错,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是把教研室中某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强加给老师,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研室的职能,更多地强调服务,为学校课改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通过教研员经常性地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调研,可以及时了解掌握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5.完善与课改实验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学生考试评价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诚信制度,形成比较成熟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在考试制度上提供支持。尽管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仍是步履维艰,面临的困难不少,如果统一的考试制度没有突破,再加上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考试目标导向的影响,课程改革就会受到考试制度的严重制约。因此,课程改革实验必须与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考试制度改革要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
6.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与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和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7.要保持科学的课程实验态度。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目的是要寻找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为此,在课程实验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研究的人员要严密客观地组织实验,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切忌掺和主观感情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实验要多支持,少干预,善于领导,不轻易表态和下结论,对于已经获得的课程实验成果,可以先在小范围内验证,经过验证并作适当补充修正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加以推广。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