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吴 薇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发文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这是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但时隔六年,我们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怎么样了呢?总览全局,形势不容乐观。
  
  一、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1.发展不均衡
  教育部规定:“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现在2007年已经过完,像山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像宁夏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还处在信息技术走进中小学的初级阶段,正力争到2007年在全区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可见,教育部虽然已经于2001年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但是要想真正实现“2010年前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其中的制约因素有很多,师资和经费就是两大难题。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问题上被这两大难题所困扰,举步维艰。
  
  2.教育对象定位不准
  在教育部所有关于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内容的文件中都提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中小学师生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现得较为充分,而对“学生”的教育却明显不足。当然,这样情况的出现是有其现实原因的。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发展。许多基层学校因为招不来“电教”、“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展短训等形式的信息技术教育,从青年教师人手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人才。但由于他们学习时间短,又缺乏专业知识,要想全面担当信息技术发展的重任尚需时日。第二,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与信息技术全方位接触的机会。目前,我国的整个教育、考试体系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升学压力。在这种重压之下。学生疲于奔命,每天都把绝大多数学习的有效时间用于语、数、外这样的“主课”的学习上,《信息技术》作为“辅课”很难分到“一杯羹”。即使在《信息技术》被列为“会考”、“中考”科目之后,这种局面也没有很大改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大都抱着一种“应付”心态。个别学校在《信息技术》会考时甚至派教师帮助学生考试,帮助学生过关!这就是为什么“普高”生在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之后,其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远不及“职高”生的原因。信息技术教育在经历了几年运作之后收效没有预期的理想。
  
  3.思想认识有距离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它是一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并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操作性工具课程。深究其实用价值可与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外语”相抗衡,但实际它得到的“待遇”远不如“外语”。可见,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信息技术教育在部分基层学校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据了解,特别是在幼儿园、小学、初中这种忽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现象尤为突出。家长经常会在学生杂费的交费清单中看到“微机费”的字样,可是有的学校一学期也让学生“摸”不上几次微机,更有甚者学生连学校的微机长得什么样也没见过,却还要为名存实亡的信息技术教育付费!这些学校把计算机往教室一放,除了等着“上面”来检查、评估,就是等着这些机器在流逝岁月中不断“贬值”!与前面形成对比的是这种现象在高中较少见到,原因只有一个——信息技术会考,它就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指挥棒”。在这根“指挥棒”的驱动下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比较普遍。但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就不存在问题了呢?当然不是。通常情况下,学校是可以拿出“金子”一样的时间让学生去微机房练习的,但是领导的心态却大不相同,有的是“心甘情愿”,而有的却是“迫不得已”。在后一种心态的驱动下削减课时,节约资源,为主课让路成为必然。用最少的时间去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用传统授课方式去讲、去学、去考信息技术,结果就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被窒息了。这同样也是部分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出现危机的症结所在。
  
  二、改变现状,加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1.认清形势,抓住机遇
  为了迎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这其中不但有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竞赛中我们再也不能落后了,时代给了我们机遇,也要求我们勇于接受挑战。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提出那样,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我们要本着“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从一点一滴做起,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科学规划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目标。切忌好高骛远;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优势,让其他学科的教学从中受益;因地制宜,发挥地区、学校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注重实效,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正如前面介绍的那样,师资和经费是制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做了很多工作,集中人财物各种资源开展远程教育就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的三种模式。这三种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实施。已经惠及上万所农村中小学,为农村、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此外,各地中小学还可以利用本地区的现有资源,长期与高等学校联手举办信息技术教师假期培训班,以提高普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经费方面,国家加大投入是毋庸置疑的。据报道,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06年1月在《关于制定2006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要求:仅2006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体投入就要达204L元,其中中央投入10亿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各安排5亿元,地方投入10亿元。总的来看,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问题的关键是这些钱怎么用,怎么用好。只有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才能使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中小学师生期盼的信息技术教育才有望早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3.端正思想,加强落实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创造人才的过程。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作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无处不需要他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我们应当看到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面对信息技术教育,以饱满的精神去参与信息社会的建设。端正思想,加强落实,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简而言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第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为其全面走进课堂创造条件;第二,利用远程教育开拓师生视野,激发其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弥补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不足;第三,加快校园网发展,降低网络神秘感,回避互联网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四,抓好信息技术教材建设,在满足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作出地方特色,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铺开;第五,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评比、竞赛活动,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第六,尽快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推广信息技术考核制度,提高中小学师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大事,我们只有全力以赴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抓住机遇,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紧落实,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才能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