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影响探究

作者:杨 丽 李丽华




  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持久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母语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母语思维成为接受目的语的障碍,我国学者胡文仲说,“不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不可能真正具备社交能力”。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片面强调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导入,但是实践证明忽视母语文化的影响最终会阻碍英语学习的真正提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克服负迁移作用,是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对外语学习者而言,一般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已不是影响他们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真正影响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是知识文化部分或交际文化的深层次部分。
  
  一、利用文化共性,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
  
  人类的语言尽管有多个语系构成,但是语言是有共性的,那么以语言为载体的人类文化也存在着共性。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和母语文化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也是外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所在。母语文化对一个人的滋养是在长久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它自始至终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和信息的取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然会首先经过母语文化“过滤”,教授或发现影响传递信息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必须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找到影响交际的各种文化因素,从比较中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比如,世界上一切民族,无论是文化民族还是未开化的野蛮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而我们在教授的时候会发现,中西方的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国的《三五历纪》中这样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遍,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而希腊罗马神话中也谈到宇宙之初是混沌一片,世界成蛋卵状,不断旋转。裂为两半,即成天地。中国神话中有女娲用黄土造人的故事,而希腊罗马神话中人是由普罗米修斯用水和泥创造的。中国古代的妇女遵循的是“三从四德”,“夫贵妻荣”的封建礼教,妇女对自己的婚姻、命运根本没有主动权。我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封建家族的末落史,也是一部描写我国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礼教控诉图。而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妇女从来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之源,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南方,“男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而女人的地位及其卑微。女人只是男人或父权社会的附属品,是他们宏伟蓝图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的许多著作里也出现过多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小仲马的《茶花女》,霍桑的《红字》,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这些经典名著中给我们呈现了许许多多受社会习俗或宗教礼仪迫害的女性的悲惨经历。中国的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管孟子提出这样言论的目的是希望君王能够“推恩”于民实现“王道”,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传统文化。这和西方基督教里的“博爱”传达的是同一个含义。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共性,而现在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文化之间的这种共性更趋于融合。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注重这种共性,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对深入掌握外语的精髓是非常有益的。而那些抛开母语文化,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的做法却是缘木求鱼。
  
  二、比读文化差异,克服母语负迁移作用
  
  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模式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么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母语文化的渗透会不会成为接受目的语的障碍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若有意识地去比读这些差异,发现其与母语文化的不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发展脉络的兴趣,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文秋芳指出跨文化能力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sensitivity)、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toleranee)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flexibility)。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指培养学习者对深层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它不等同于单单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或者单单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它是指一种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单独深入了解一种文化,无论是母语文化还是目的语文化对深入学习外语都是很局限的,只适用于两种语言之间日常的交流。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以超越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这种对差异敏感性的培养是基于对母语文化深刻了解、感知和感受基础上的。只要具备了这种敏感性,交际者才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交际双方在深层文化上的差异,不论交际对方具有何种文化背景。
  基于母语文化基础上的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是实现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的根本。这种宽容性包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宽容和尊重。事实上,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一种理解、容忍和尊重的态度。无论是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还是对文化差异包容性的建立,最终的目的是要求具备灵活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包括两方面的能力:1.交际者能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的能力;2.交际者能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能够灵活地应对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跨文化能力,学习者就有必要了解多种不同文化,其中母语文化是实现的根本。我们依然可以用中西方的神话来比读文化差异中母语文化的作用。
  如果说西方智者耗时1500年撰写出来的基督教的《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给西洋文化烙上了深深的烙印,那么儒家的“四书”、“五经”以及流传民间的许多神话故事则是东方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宝库。中国神话中的神仙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坐在高高的神殿之上,看着人间的芸芸众生,他们是不可亵渎的道德典范。人们对神仙的个人生活和七情六欲极少描述,有的只是敬畏和崇拜。最受人景仰的观音菩萨永远是正义的声张者和人类困苦时期的精神寄托。在神话故事中我们总会在危难时期看见观音菩萨翩然而至,拨撒救赎甘霖的画面,而对她个人的喜怒哀乐我们无从知晓。这种文化传统培养下的中国人多是遵从、谦和与规矩的性格,这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儒教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西方文化起源之一的希腊罗马神话中对神的描述与中国的神话截然不同。风流成性的宙斯,报复心、嫉妒心极强的美狄亚,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忘恩负义的伊克西翁等等。他们的个性鲜明,像凡人一样充满了七情六欲。神可以有凡人的缺点——虚荣、自私、冲动……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人性与神性的融合。而人们对神的敬畏不在于他们的德行,更注重的是他们的神力。这样的文化渊源培养了西方人重视自我和勇于创新的品质,他们在思想上比中国人更加开放、自由。这种思想体现在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对许多西方的传统节日、风俗人情、人物性格特点就会理解得更迅速、准确。在文化比读的过程中,母语文化的作用不是影响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障碍,相反,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掌握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对学生掌握西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发挥母语文化正迁移作用的重要方面。
  外语教学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学习字词的用法和基本的语法知识,根本上来说是实施文化教育。但文化教学如果忽视了母语文化的渗透,单方面地进行西方文化的教学,我们的学生就会迷失在人类文化的长廊中,成为无根之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只有结合母语文化的教育,充分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避免、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才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能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