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刘娴丽




  随着音乐教学的深化改革,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培养人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美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予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而它又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就要求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教育指导音乐教学,并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音乐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搞好音乐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音乐是一门在各个层次贯穿、连续的学科,无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审美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授该门课程中。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让他们了解并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以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历史文化等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功能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功能,可概括为四种主要功:1.育人功能使人品德高尚;2.智能功能(由于调动形象思维,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相互促进);3.健康功能使人心理、生理健康(心理学家周先庚先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和音乐。”);4.美育功能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树立起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爆发出思想的火花。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20世纪20年代任教育部部长和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极力提倡“美育”,他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确实,一个人有无审美的教养和气质,在其心理上、仪表上、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将表现出个人素质的千差万别,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至关重要。
  
  二、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审美素质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通过审美教育而逐渐形成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与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等的品质。它的特点是:1.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和不受视觉影响的审美特征。以“听”引起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2.突出了音乐技能教育的主渠道。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再现美。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的音乐教学的思考,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1.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及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
  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的作用。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加宜人和感人的审美效应。当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会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知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因素。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在自觉主动的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3.培养情感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人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音乐虽然不能提供可视的形象,但音乐可以通过抽象的、流动的言语,产生多种多样的不同内容、不同情感、不同形式的乐曲,给人以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再通过一定的联想,使人产生感受,领会作曲家的意图,引起强烈的、情感的共鸣。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陶情养性。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教育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美感教育和素质教育形式。
  教师应当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去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是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作曲家和作词家用不同的曲式、调式及丰富多彩的歌词,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现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美德,让学生们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在音乐欣赏中,感情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陶冶。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