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师生互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苏永忠




  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相互碰撞的过程,师生互动过程并非是自始至终稳定不变的,而是师生双方之间不断揭示对方所做的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构建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关系,是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操作层面上最具价值的目标指向。但是,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总是具体而有限的,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思想品德课中师生互动的策略应该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下制定的师生互动方式、方法以及运用互动方法的艺术。
  
  一、相互尊重策略
  
  相互尊重策略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与自由,这是构建和谐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相互尊重主要取决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战略伙伴的师生关系。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师才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首先要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都可以取得进步,取得成功,坚持给更多的孩子互动交往的机会,要真诚,不要强制,学会倾听,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不要强行同一看法,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他们犯错误。回答问题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有想好以后再答。其次,要以情感为纽带。师生之间不仅是认知信息方面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融、共鸣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宽容和理解,需要学生的情感是“敞开”和“接纳”。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发挥出强大的教学效应。再次,要以情境创设为背景。情境创设一般分为两种,即“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和“为学习氛围创设情境”。前者是为刺激感观、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后者是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环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和自主的学习氛围。互动的课堂教学应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和提高。
  
  二、体态语策略
  
  没有丰富协调的体态语,就不可能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师生沟通。而没有表情的呆板说教,只能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永远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所以,好教师应懂得身教重于言教,应学会“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教师上课注视学生时,眼神要包含着威严、信任、诚意、希望、亲切、柔和等,目的是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注意、鼓励和良性暗示,从而让学生能以积极的思维和教师互动;上课时教师的面部表情要因授课的阶段、年级不同而有所不同,如表示关注的表情、表示疑问、询问的表情,表示满意和赞扬的表情,表示严肃认真的表情等;手势语的运用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要掌握几种常用的就可以了,如翘起大拇指以表示对学生的肯定、称赞;在手掌的运用方面如单手上抬,指向学生,可以表示介绍、请发言的意思。亲切温和的招手,恰如其分的鼓掌等都是积极的体态语。
  
  三、启发探究策略
  
  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启发探究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启发是内因,探究是外因。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启发”和“探究”协调起来。也就是把“教”和“学”协调起来,才能促使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发生。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一般来说,以疑引探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不断设置、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激烈碰撞,促使学生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初步了解与课标的差距,从而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了缩小差距的目的,学生在生疑、析疑、释疑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启发探究的内容很多,师生互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侧重探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标题上探究。文章的标题是思想品德教材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探究。常常是打开文本的一把“金钥匙”,通过对标题揣摩可以了解一本书、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进行初步的了解;通过标题初步推测出文本的思路;通过标题,寻求知识的铺垫,拓展文本背景。二是在教学后探究。在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结束之前,一般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反思这个部分的学习、理解、消化程度,让学生质疑问难,启发他们从内容、结构、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出不同看法。
  
  四、激励参与策略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是因为学生是互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可能有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愿望与需求,然而参与水平与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它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开动脑筋,想办法。《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认知激励即让学生通过学习,通过实践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与“困”,然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通过刻苦学习与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与外界的差距,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才会引起学生行为方面的变化,激发起他们或奋起追赶。或努力向前的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平。
  
  五、积极评价策略
  
  在课堂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并取得一定成效后,需要及时对教育效果进行强化,以推动思想品德课教育过程更好的运行。对师生互动效果的强化既是思想品德课教育过程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工作。强化的主要手段是与广义的奖惩相联系的评价。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会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使他们继续或中止某种行为,从而起到强化教育效果的功能。首先,要做到评价的客观性。客观是指从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实际水平出发,评价力求不夸大,也不随意缩小,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学生个体各方面的情况。评价只有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使人真正地信服,使评价产生积极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全面全程的评价,而不是只看一两个方面就作结论。要使评价产生激励效应,还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如果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那么,评价的激励作用将难以持久。所谓全程评价就是指从开始、过程到结果的全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重视对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其次,要做到评价的发展性。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要防止“马太效应”。不能把以前的优秀表现当作当前的论据,而应该以学生的真正表现为依据。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公正性评价。公正是指评价标准一致,尽量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情感参与,使评价具有科学性。比如,在学期末评优中,要确实把一年内表现优秀的学生评出来,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明白,不努力而想评优是不可能的,从而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激励。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能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评价的激励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成绩要坚持正面观察、正面教育,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为主。有研究表明,积极评价不仅容易激活情绪,使初中生进入兴奋状态,而且暗示学生“这样做是正确的”,使学生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消极的评价只是告诉了学生“这样做是不对的”,往往缺少指出正面行动的方向。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捕捉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要过多指责。政治课上的评价要真诚、热情又恰到好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都能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
  总之,政治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去探讨。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顾及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改变灌输的方法,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形式和途径,不断学习,自我完善。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