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问

作者:胡小英 曾菊华




  课程教材改革早已成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显著特征是要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行为也要发生转变。提问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既是提问技能的运用,又涉及更为关键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它就装在教师的脑子里,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绝对的评判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事实上,学生都有各自丰富的心理世界,对同一个问题带有自己的经验背景,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策略。教师应在课堂中展开对话和沟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在新的“课改”目标下,如果教师还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规范”起来,那么学生的个性、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将被扼杀,这有悖于“课改”的初衷。
  
  一、课堂教学提问对于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由于传统数学教学的影响,数学教学仍是教师管讲、学生管学的现象比较多。这与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是背道而驰的。有效而恰当的课堂提问对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具有积极而实际的意义。“高水平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运用各种技巧以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或推理。”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好的提问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而从教学的双方来说,课堂提问对教学双方起到“双赢”的作用。从学生这方面来看,因为提问式教学设置了种种问题,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所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有了学习的动机,又有教师设计的问题作为思维的航标,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说课堂提问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
  
  按照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提问中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以下标准的某些方面:
  1.问题的表述简单易懂,容易接近。即问题解决入口处不需要特殊的知识和方法,教师用不着去提供很多的背景信息,学生也不会被复杂的背景所限制。这就如同希尔伯特所指出的:“这里对数学理论所坚持的清晰性、易懂性,我想更应作为一个堪称完善的数学问题的要求。”
  2.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蕴含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不仅问题本身有价值,而且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思维模式也同样有价值。它有利于学生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也能为问题解决策略的具体运用提供良好的素材。这些问题能够把学生引向真正的、诚实的、有价值的数学。
  3.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从目的或效果来看,提问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一是以检查知识为宗旨的低级认知提问,包括“回忆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等,二是以创造知识为目的的高级认知提问。两类提问没有截然的界限,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重点使用。但是必须知道,简单的回忆性提问会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不应过多地把问题局限在这~等级上。高级认知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适合作为笔头作业和课堂讨论教学。但在开始时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能比较低,回答的逻辑性、语言的表达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便能较好地完成。它要求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探索性。这里所提出的“探索性”的要求是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的。
  4.问题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可以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给学生的问题应当能够引出新问题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成为丰富的数学探索活动的起点。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一个“好”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满意的解答时就结束,所求的答案可能暗示着可以对原问题的各部分作种种变化,如可以把问题从二维平面几何的问题变为三维空间的问题,可以固定一个变量而改变另一个,可以将问题的特殊情形推广到较一般的情形等。
  
  三、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1.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教学的目的性。目前,许多课堂为追求师生互动的效果,加大了课堂提问的密度,显得气氛热烈,学生反应活跃,但教师的提问是不是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值得我们深思。提问要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必须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推敲,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提出问题应选在知识重点的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
  如果把课堂提问加以分类,似乎更能明确每个提问的目的。课堂提问可分为新授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整理知识提问,还有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提问具有针对性,做到运用自如。
  2.问题难易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到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接受和理解程度的关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引向求知的新角度。
  由于课堂提问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它也就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却把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认为没有提问或者提问较少就是注入式教学。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第一,问答式教学不是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水岭;第二,非问答式教学不一定是非启发式教学或必然是注入式教学;第三,问答式教学不一定必然是启发式教学。
  3.问题数量适中,既系统又科学。除了遵循启发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之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课堂气氛沉闷,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在准确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系统性要求设计好问题的难易梯度和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而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这些都是遵循科学性原则所应注意的。
  4.提问要突出重点。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知识应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力求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主要知识。对于教学中的难点也应加大提问的力度。设置多种水平的问题,使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逼近难点,从而化解难点。课堂教学提问最忌简单化和抽象化。太简单的问题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它使教学停留于简单灌输的低层次上,久而久之,学生对学科兴趣索然,教学质量必然下降。太抽象的问题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已有知识跟问题之间的悬殊太大,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5.重视、鼓励学生提问。说到课堂提问,大家经常讨论的都是教师提问,学生提问则常常被忽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有活力的提问,应该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各种方法再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启迪思维,而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提问是师生活动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明确地将学生提问纳入课堂教学提问的范畴。有助于教师在观念上进一步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