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让小组讨论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秦伊楠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常用母语交流;有些甚至把小组讨论变成了闲聊;有些学生讨论时态度不对等。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师设计的小组讨论缺乏可操作性。
笔者将在下文中分析当前英语课堂中所设计的小组讨论缺乏可操作性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话题
课堂小组讨论一般要有讨论的话题,教师所给的话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学生的兴趣随其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而变化。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前,应深入研究课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使讨论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励其有感而发。比如在教学SEFC Book 1,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请对湖南卫视热播的超级女生评选活动进行评价。由于超级女生是青少年非常关注的话题,学生兴致很高,思维相当活跃。这种讨论避免了只围绕课文中的具体细节而忽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模式。而且针对高中生的特点,选择更具新颖性和挑战性的话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巧妙的话题切入点
有的教师设计的讨论话题模棱两可,或话题涉及的范围太大。教师应在话题讨论之前让学生明白他们要做什么,并引导他们把大问题变小,使之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例如SEFC Book 2A Unit 3 Art and Architecture课文展开小组讨论时,有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What do you think of an artist?由于这个话题范围较大,学生的知识有限,使得讨论内容千篇一律,小组讨论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话题设计含糊不清所致。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展开话题的:“Bach is a German composer.Although he was in his time chiefly known as an organist.he is now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in history.Much of Bach's music was religious in inspiration as he wrote more than 200 church cantatas.Have you ever heard of Bach's music?”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他们一一列举自己听过或弹奏过的曲目。此时笔者把话题一转,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Do you like music?Do you think architecture is a kind of music?Do you want to be an architect?学生在讨论中非常投入,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增长了知识。
三、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讨论活动,如单词接龙比赛、故事接龙、问题抢答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另外,中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适合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是小组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将表演引入小组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也使小组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在表演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表演时轻松自然。同时还要提出明确的纪律要求,以保证课堂井然有序。鼓励学生创造性表演,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及时和积极的评价。例如SEFC Book 1A Unit 19 Modern Agriculture,这一单元可以设计这样的角色表演。"Today,more and more people in China can buy and eat as much meat as they like.The animals ate not kept in green fields any more.They are kept in cages that are too small for them.They never see daylight.Is it the bright way of farming?What about the rights of animals?Seven students in a group.One is the host and three are for raising animals in the factory farm and the other three are against it."通过表演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更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小组活动的信心和兴趣。
四、设计合理的小组模式
小组讨论有多种组织形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特点和英语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的小组结构模式。笔者采用了异质就近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讨论。异质就近组合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临近的学生组成小组,每组一般4人。这种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以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也比较简便。这类“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小组讨论的组间竞赛,增加学生小组讨论的动力。小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方法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有机会得到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讨论的语境和情景,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SEFC Book 1A Unit 13 Healthy Eating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要求小组围绕:“What's your favorite food?”和“What will you do to keep healthy?”展开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五、设计适度的监督机制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应担当帮助者或指导者的角色。有的教师在学生讨论时监督过度,并不断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或对个别学生过多指导甚至长时间与之交谈起来。也有一些教师忽视了监督环节,走出教室或一直站在讲台上,对讨论过程漠不关心。
要想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的努力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明确:小组讨论的过程比讨论的结果更重要。为此,教师一定要防止学生为了获得结果而缩短甚至忽略过程的做法。例如。SEFC Book 1AUnit 8 Spots,老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互相询问等手段,尽可能多地了解本组成员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其中包括names of the spots they like,the reason why they like them,the players they likebest.最后,对本组成员情况了解最多的一组获胜。很明显,这位老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增进对运动项目的了解,练习口语表达能力。但有个别小组的学生干脆用汉语交流,还有的学生直接把别人获得的信息抄了下来,完全违背了这位教师的初衷。由此可见,教师对讨论过程的监控十分必要。
总之,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小组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活动能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以负责的态度从事工作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研究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兴趣和水平,准确把握话题切入点,把握对讨论过程的监控尺度。引导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感受成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强化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