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音乐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

作者:王爱春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音乐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目的,教学程序化的单向线性传递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教师讲解示范,轻学生主动探索;重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记忆,轻学生已有经验的运用和体验;重师生互动,轻生生互动的僵局。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缺乏主动参与、大胆联想、勇于竞争表现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分析、感受能力。
  
  一、审美型音乐教学模式
  
  审美型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即学生个体通过审美教育而逐渐形成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与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等品质。审美型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而构建的。
  1.创设教育情境。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融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一定的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是在一种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学习、感受、思考和体验的,这种对学习的企盼和渴望,使他们陶醉在音乐教育之中。
  2.加强综合技能的训练。综合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复习、检查和加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放在一齐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将枯燥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融进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领悟音乐的内涵,巩固旧知识、发现新技能。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
  3.以情传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内涵的同时,达到鉴赏美的目的。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地把握和领悟而产生的愉悦。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完整地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
  
  二、体验式音乐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主动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纽带。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
  1.情感呼唤。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富有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2.情感深入。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
  3.情感外化。创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将内在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三、主体教育式音乐教学模式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自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本质特征。主体教育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良好的发挥。在教学评价和质量观上,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体现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评价标准的教育观念。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可以分成三种模式来进一步研究。
  1.参与—体验模式。参与—体验模式从“情景导入”到“情感参与”、“深化提高”各环节无不体现以“情”为主的教学特点。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运用“听、想、创、表”等方式感知音乐中各种特定情景的表现手法,并在全身心投入参与音乐创造、表现中提高音乐理解和审美能力,体现自我音乐审美价值。
  2.定向—自学模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如果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或没有被充分的激活,那么主体的认知活动将不会得到完整、成功的结果。为此,教学中就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得以积极、有效地进行。定向—自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组织音乐欣赏,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再展开讨论。通过音乐欣赏学习、讨论、交流和教师的启发弄清疑难,达到音乐欣赏经验的积累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模式的功能在于以自学为先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和创造精神。
  定向自学:教师对下节课有关欣赏内容预先告知学生,提出欣赏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行搜集与欣赏作品有关的文字、音响、图片等资料,并出示与自学有关的不同深度的思考题,以适应不同音乐基础的学生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学习,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的主体性教学原则。
  交流展示: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并派出一至两名代表作简单的介绍。学生从各组交流展示的相关资料中吸取总的知识量,用以充实个体的自学内容。交流—展示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音乐欣赏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互学习惯。
  指导启发:学生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提出,教师在组织欣赏时启发学生通过欣赏、比较、讨论寻找答案,再归纳总结。师生在欣赏、讨论、归纳过程中共同解疑,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学互动的教学新格局。
  归纳运用:师生通过欣赏、讨论,发现作品风格特点及作者所运用的独特的创作表现手法、并用表格、文字等形式予以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
  3.探索—发现模式。这是一种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以“趣”字为核心,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过程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兴趣,决定着音乐欣赏的效果。探索—发现模式是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创设情境,持续性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形成轻松乐学的情绪和状态,学生已有经验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得以迁移、运用、加深、更新,从而得到进一步的积累。
  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欣赏曲目的不同内容,采取改变座位形式,通过语言提示,教学环境布置,课前音乐气氛渲染,多媒体画面出示,故事情节讲叙,实物教具展示等音画、视听结合的有效手段,设置悬念,创设生动感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人情入境,并产生急于了解学习内容、参与音乐欣赏学习的兴趣,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空间氛围。
  欣赏发现:在对音乐的初步欣赏中,提示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特点,结合以往欣赏内容和生活经验,启发对音乐形象、情境产生积极联想的兴趣。并利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从而展开积极的欣赏讨论活动。
  探索思考: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学生投入积极的思考,在进入更深一层的欣赏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框架。
  创造表现:在教师的鼓舞和启发下,根据各自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用文字、语言、动作、简笔画等多种形式予以表达,使知识认同的过程由内化转向外化。既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引发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好的抒发,学生体验到创作带来的成功感与愉悦感,同时也使学生对作品表现的各要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评价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评、互评法进行教与学的过程评价,使“教学评价”这一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从教师单向评价转变为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的多向评价模式。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也从重教学结果逐步向教学过程转化。操作中引导学生对同学在欣赏过程中的创意练习、语言表达、再现表演展开讨论、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三位一体,形成了教学评价的新模式。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