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体育厌学学生的成因与矫正策略

作者:李世荣 马 莉 赵金林




  体育厌学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据调查,这一群体的数量近年来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他们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基础较差,即初中、小学阶段未能接受到必要的体育以及他们在个性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所造成的。因此,研究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原因,应对这一部分学生给以更多的关注和教育,采取必要的手段帮助他们脱困。
  
  一、体育厌学学生的成因
  
  1.在问卷调查中,回答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或不太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高达82.36%;回答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则不足19.5%;而回答平时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则为58.38%。由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导致参加体育锻炼和练习的次数太少,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通不过测验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我们认为,个性心理方面的共同缺陷,是造成体育厌学学生体育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内因。
  2.体育厌学学生课堂表现调查中,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觉得学了没有用的占68.35%;感到教材难度大,跟不上班的占58.93%;感到上课枯燥乏味的占48.35%;教师水平太低的占10.36%。
  3.体育教育状况调查中,周体育课节数。有2节的占18.4%,1节的占32.5%,无的占49.1%。按计划授课的占36.84%,放羊式授课的占63.16%,教师给分的占74.32%。
  
  二、矫正策略
  
  1.转变学校、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从学校来看,认为体育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改善体育环境、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条件,应当重视开展体育;从学生的角度看,体育既可增强体质,提高效率,也可激发学生参与文明、健康、多姿多彩的新生活的热情,把体育看成与自己健康的身体、文明的生活、高尚的修养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踊跃参加体育。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要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点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抢上游的活泼气氛。
  
  3.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
  
  4.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学生厌学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式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
  
  5.注重厌学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培养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用人才。
  
  6.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垮垮,对学生放任自流,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学生技术,而不顾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其次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最后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避免学生单纯站在运动场上。所以,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责任编辑 白文军)